优艾设计网

心理防御机制——投射(Projection)?

优艾设计网 https://www.uibq.com 2023-12-19 08:03 出处:网络 作者:PS抠图
投射,是我们使用的心理机制之一。去理解它,我们可以想象自个是一台家用投影仪,把我们的内部心理世界投射到外部世界这个背景上去。它帮助我们在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同时也造成了我们跟这个世界的断层和人与人之间的
投射,是我们使用的心理机制之一。去理解它,我们可以想象自个是一台家用投影仪,把我们的内部心理世界投射到外部世界这个背景上去。它帮助我们在世界上更好地生存,同时也造成了我们跟这个世界的断层和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为啥这么说呢?我会在下面解释。
投射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我会把他们分成功能性的投射和心理性的投射。
功能性的投射,比如语言和文字,我们通过把意义赋予给一连串特别的发音或符号,创造了可以沟通的媒介。比如给东西命名,我们一提到狗,就知道是指什么,而不是再费力描述这样一些特征的生物是指什么,毛茸茸的,四条腿的,有两个尖利牙齿,会汪汪叫的……。因为我们可以给外部的世界赋予意义,把一些东西当作理所当然的,所以才能够一睁开眼就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而不是每天像新生儿一样再重新认识一遍这个世界。我想这也许也是为啥孩子天生就很有创造力,因为他们倾向于去接触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把已知的概念当作理所当然,这样就遮蔽了世界真实的样子和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心理性的投射,当我们把自个的感受和想法倾泻出去,并认定来自于外界
最初的功能:
这是我们最原始的沟通方式之一。婴儿在需求没有被满足,感觉不舒服的时候会哇哇大哭。婴儿的哭声是非常刺耳,难以忍受的,尤其会激起父母不舒服的感受,这时候父母为了止住哭声就会去关注婴儿,找到他为啥哭的原因,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时候婴儿就成功的通过把自个的难受投射到外界而最终令自个舒服。就像学会穿衣吃饭一样,婴儿通过反复的尝试最终学会,原来疼痛,焦虑,恐惧没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忍受的。随着成长,获得了能力,慢慢自个就会消化一些不舒服的感觉。
虽然成年人不需要像婴儿那样通过哇哇大哭让自个舒服起来,但是这种原始的沟通方式或是保留下来,并经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我们并不会完全的自我包容和接纳,总有一些痛苦令我们难以忍受,这时候我们就会把它投射出去。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中被老板臭骂了一顿,回到家里看什么都不顺眼,终于在一台不称心的小事上跟伴侣吵起来,发泄心中不满。如果没有及时留意和消化内心不舒服的感觉,他们就像异物一样硌在心里,随时等待时机抛给那些让我们觉得安全没什么威胁的人。在潜意识的层面其实是希望别人看到自个的痛苦,能够帮帮自个。
衍生出的功能:
以此摆脱不舒服的情绪。比如,最近在电视机剧里看到的桥段,丈夫出轨被抓,不知如何面对妻子,低声道歉。妻子很愤怒,不接受来自丈夫的道歉,指责丈夫的不忠,这时候丈夫开始勃然大怒,开始数落妻子把重心放在事业上,不关注自个,跟他没有交流才造成今天的局面。且不管他们之前的关系如何糟糕,丈夫打破了婚姻的契约,伤害了妻子,出轨行为本身是不对的,他知道自个做错了事情,内心充斥着羞耻,内疚和各种难以忍受的情感,妻子因为受到伤害无法承接来他内心的歉疚,进而指责他的行为。他的内疚,羞耻感进一步升级,为了摆脱这难以忍受的情绪,他开始指责妻子,进行自我欺骗,“你才是那个坏人,我不是!”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恶人先告状”的现象,自知理亏的那方会抢先诉说或者扭曲事实。
用投射摆脱自个不喜欢的特质。随着自我认同的发展,我们渐渐有了“我”的概念。为此我们开始跟外部的世界划分界限,哪些是我,哪些不是我。比如“我是一台女孩,我喜欢颜色鲜艳漂亮的衣服(我不喜欢那些男孩子穿的衣服)”,“我是一台大胆勇敢的人(畏畏缩缩可不是我的风格)”,“我是一台善良慷慨的人(自私自利不是我)。”根据我们的经历,我们有了对自个的认识,有了自个喜欢的特质,同时也就有了自个不愿拥有的特质。就好像当我们暴露在光明下就会留下阴影。我们倾向于排除跟我们自个的信念不符的特质。
比如,如果我觉得理性是好的,情绪是麻烦的,无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理性分析和解决,那么我就会倾向于压抑我的情绪,并且相信这个外部的世界都是可以用道理摆平的。很显然,这样的信念是不完整的,这就好比我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建立在一台摇摇欲坠的根基上,我的生活很可能会坍塌。讽刺的是,这样人的伴侣往往是情绪化的,婚后会因此有矛盾爆发。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从伴侣那里看到另一半的自个,也有可能是潜意识中他们觉得情绪是不好的,危险的投射,让他们把另一半看做是不可理喻的,麻烦的,让本可以通情达理的人抓狂。
还有,人际关系之中,其中的一方经常问另一方“你有没有生我的气?你有没有烦我?”另一方可能一开始并没有生气或觉得烦。可是那一方问了太多次,另一方终于觉得厌烦生气了,那一方就会说“看吧,你就是生了我的气还不说!”问问题的人把对于自个的厌恶和不接纳投射给对方,认为这种不接纳是来自于外界的,并通过一遍遍的尝试真的另对方厌烦,实现了“自我预言”。
如果投射变成了一种不自知的心理模式,会对一台人造成麻烦把对于现实的解读当作现实本身,更有可能让我们形成偏见和做出不利的决定。把自个的信念,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建立在自个创造的投射上,就好比把房子建在一块石头上,而不是现实的大地上,不稳的根基会让房子摇摇欲坠,遇到风吹雨打就可能坍塌。这个人会被困在自个创造的泡泡中,事实被扭曲,创伤在重演,失去对人的信心和对生活的掌控感。这就造成了我前面提到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我们生活在自个投射的泡泡中,以自个的理解揣测对方的意图,我们虽然表面上在沟通,但实际上只是自我表达,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寻找印证自个揣测的证据。带着投射的社交会令我们觉得孤独,因为我们并未真正的建立链接。
<hr/>如何减少投射对我们不好的影响?
投射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出现问题的是我们对于自个的投射没有意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强自个对于投射的意识减少它对我们的影响。
训练自个扎根在现实和当下,正念冥想训练可以帮助我们从自个的想法中抽离出来,更多的接触当下的现实。
学会区分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对现实的解读。比如如果有些人在交谈遇到沉默就会紧张,这时候可以提醒自个“我留意到目前对方没有说话,我留意到自个的心跳加速,肌肉紧张,也许我正在经历着焦虑的情绪,但这并不等同于当下的沉默就是危险的或者对方不说话就是在评价我。”
通过回顾和留意自个与他人的关系,更多的了解自个不愿意拥有的那些特质并整合它们。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我是否是依赖的一方,或是被依赖的一方?我是否经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把情绪发泄在亲密的人身上?是否经常会有等级和比较的意识,总觉得自个是应该比别人高级的或更有吸引力的?

举个例子,当一台人无法忍受自个是黏人的,有需要的,那么在关系上往往会发展出对自个依赖的朋友或伴侣,这样自个就成为了给人提供能量和解决问题的来源。这样的人看起来似乎对外界没有什么需要,是其他人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但其实他/她是在无意识的防御意识到自个的需要。
如果你发现了自个不愿意面对的那些特质,意味着过去的经验或文化告诉你这些特质是不好的,你故意把它们排出在自个之外,但其实没有一样特质是那么的绝对,这些特质也不会因为你不去看他们就会消失,相反,它们会通过另外的渠道影响你的生活,让你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Reference
Burgo, J. (2012). Why Do I Do That?. Chapel Hill, NC: New Rise Press.
McWilliams, N. (2011).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New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冷默言语等你来启多彩岁月流年未 6小时前

善解人意是不是也是一种投射呢


卖弄风情的戴安娜 6小时前

《投射性认同与内射性认同》,《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里面都有提到这个


yypc168 6小时前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善解人意是形容一个人有很好的共情能力,能够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客体建立连接,并且让客体也有被连接的体验,如此看是用到了投射的功能,这种投射吸收和参考了了客观的信息,恰到好处。


y****i1 6小时前

最后一句话 深有体会,谢谢你!


袁阿四 6小时前

最近一直被某种“心里投射”所累,甚至都开始怀疑自我。


刘佳易 6小时前

谢谢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