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伾山街道西杨玘屯村,有些特别——绝大多数村民都会捏泥咕咕。泥咕咕由黄河沉积泥制成,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即便村民有手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该村和很多农村一样,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和新中国同岁的老艺人王学仁介绍,在他小时候,野菜一冒头就被人割了充饥;别说吃肉,一年到头白馍馍都很少吃。王学仁年轻时,挑着泥咕咕去售卖,像做贼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浚县的庙会又热闹起来,王学仁在庙会上卖泥咕咕,赚来的钱补贴家用。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杨玘屯村很多村民加入“打工大军”,坚持做泥咕咕的,只剩老人和妇女。
1989年出生的朱付军,也曾是“打工大军”中的一员。2017年,他回到西杨玘屯村发展,抓住了电商风口的他,曾两分钟卖出200多件泥咕咕。朱付军说,他的成功与浚县县委县政府扶持电商发展的政策分不开。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从事泥咕咕产业,“中国泥塑第一村”正在换新颜。
“中国泥塑第一村”西杨玘屯村。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泥咕咕
古黄河曾流经西杨玘屯村,厚厚的泥沙在古道上沉积下来。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泥咕咕位列其中。
泥咕咕的制作,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朱付军介绍,汉朝时期,浚县就已经有了专门制作泥咕咕的民间艺人,并开始了泥咕咕的陶化工艺技术。隋唐时期,制作泥咕咕的技艺有了新发展。
9月初,上游新闻记者在西杨玘屯村采访时看到,村头矗立着杨玘的石像,他是隋末唐初李密的部将。雕像基座上刻着一串文字:隋末唐初瓦岗军起义大战黎阳,最终夺取了黎阳仓,但瓦岗军伤亡惨重。为守住黎阳仓,杨玘收容残部,扎寨黄河金堤大伾山东杨玘屯村,屯兵、垦田、休养生息。将士们稼穑之余,取黄河胶泥捏制战马、将士、鸟兽等,以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怀念之情。因其尾部扎孔一吹就能发出咕咕声响,故称泥咕咕。从此,捏制泥咕咕的手艺广为流传,西杨玘屯村名也由此而来。
王学仁介绍,黎阳仓建立于隋朝,一直沿用至北宋,是国家官仓,规模大、存粮多。驻扎的士兵在此娶妻生子,渐成村落。西杨玘屯村民的祖辈们多是杨玘的士兵。大伾山与浮丘山相望,浮丘山高101米,文物古迹荟萃。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人们来到浮丘山上祭拜,渐渐形成庙会。浮丘山庙会一日达数十万人,位居我国华北四大古庙会之冠。清朝时庙会规模不断扩大,泥咕咕借助庙会越传越广,成了许多家庭的装饰品。
“从我这一代往上数五代,都在做泥咕咕。泥咕咕就是用泥巴捏成各种造型,有的烧,有的不烧。耳濡目染,我们村的人基本都会捏。只不过有人捏得好,有人捏不好。”王学仁说。
王学仁祖祖辈辈都在捏泥咕咕。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家家户户捏泥咕咕补贴家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比较缓慢,很多村民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西杨玘屯村也不例外。
王学仁介绍,在他小时候,去挖野菜时常挖不到,因为一冒芽就被人割了。一年到头别说肉,连白面馍馍也很少吃上。他记忆犹新的是:因为破鞋没法御寒,他一看见牛拉屎,就把脚踩到牛粪中热乎热乎,“牛也买不起,四五家凑钱才能买一头,排队用它耕地。”
上世纪90年代西杨玘屯村一隅。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王学仁跟着父亲学习,逐渐掌握了制作泥咕咕的技艺。他回忆,自己成家有了孩子后,农忙时在地里埋头苦干;农闲时,会挑着泥咕咕在庙会上卖,去临近县市卖,“1978年之前,庙会一会开一会不开,断断续续的。挑着泥咕咕到别的地方去卖,跟做贼一样,不好让人知道。一年做的泥咕咕,要卖好几年才卖得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王学仁介绍,浚县又热闹起来,三天两头有庙会,规模不断扩大。1983年,泥咕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又火了一把。他制作的泥咕咕供不应求,家中的日子渐渐好转,房屋翻修了,添置了自行车、缝纫机等物件。
王学仁说,因为有庙会,西杨玘屯村的日子要比其他村庄好一些。每天傍晚,堂屋里院子里,一张大桌子支起来,老人、年轻人、小孩围在桌前,捏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泥咕咕:有象征着爱情的鸳鸯,有活头狮子,有十二生肖,还有“马上封侯”等。
上世纪90年代,江浙沿海一带经济仍在迅猛发展。王学仁说,外出打工比在家捏泥咕咕赚得多,很多西杨玘屯村的壮劳力选择外出务工,只有上了岁数的人,还在坚持捏泥咕咕,“那时候,捏泥咕咕只能补贴家用,打工赚得更多。”
朱付军在直播。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一则新闻改变的人生轨迹
1989年出生的朱付军,曾是“打工大军”中的一员。
朱付军从小就和爷爷奶奶学做泥咕咕。2018年之前,他从没想过能靠泥咕咕养家糊口。他介绍,20岁出头,他就去了江浙一带,当过保安,做过焊工,干过工地。2017年,他腿部意外骨折,无法再干重体力活。回到老家养伤的他,看着妻儿的困顿,出路在哪?愁得睡不着觉的他翻看手机,一则新闻吸引了他:快手与鹤壁市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本次合作实现人与人的精准连接、人与内容的精准匹配,从而起到对以豫剧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作用。
直播平台要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泥咕咕就是非遗,为何不把泥咕咕搬到平台上去呢?心中有了想法的朱付军说干就干。2018年9月,他在快手上发布了第一条视频作品“泥塑拖拉机”。视频中,用黄河沉积泥做成的拖拉机栩栩如生,手杆一摇,装着玉米粒的拖拉机嘟嘟作响,朝前开去。
朱付军介绍,他的第一条视频就爆火,播放量达到千万。趁着热度,他又做了各种类型的泥巴车,然后拍成短视频。20多天内,他涨粉数十万。2018年11月,他第一次带货直播,不到两分钟,村里艺人制作的200多件泥咕咕销售一空,“第一个作品,第一次直播,这两次经历让我深受震撼。我不再迷茫,笃定这是一番事业。”
被震撼到的,还有王学仁,销售一空的200多件泥咕咕中,就有他制作的,“原来在庙会上要卖好多天才能卖200多件,现在不到两分钟就卖完了。我当时的心情很激动,时代变化实在太快了。我觉得泥咕咕又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做泥咕咕卖钱,不再是补贴家用,而是能够致富。”
如今的西杨玘屯村。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借助电商平台泥咕咕不愁卖
6年下来,“泥巴哥”朱付军在快手平台上发布了1000多个视频,粉丝已超613万,累计帮助130多名艺人销售泥咕咕。
西杨玘屯村并不只有一个“泥巴哥”,在一个个“泥巴哥”的带动下,泥咕咕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该村有个憨刀文化创意园,由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宋楷战创办。他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他把周边分散的手工作坊还有民间手艺人聚集在一起,成立公司入驻电商平台,共同发展。搭上电商的快车,村里泥咕咕的销量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飞跃,西杨玘屯村的泥咕咕不愁卖了。
上游新闻记者从西杨玘屯村村委会了解到,近年来,西杨玘屯村围绕泥咕咕非遗文化产业,实施“党建+文旅产业”融合项目,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泥咕咕文创旅游合作社,组织280多家泥塑作坊抱团发展、共创共闯,对泥咕咕产品实行注册、宣传、制作、包装、销售“五统一”,形成品牌促销量、扩大销量促增收的良好效果。该村是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1年获得鹤壁市“五强村”荣誉称号。
村庄发展只是浚县发展的一个缩影。浚县坚持高位驱动,出台各项政策,旨在为电商提供更多支持。
如今的西杨玘屯村已变了样:红砖盖的平房没了,一栋栋楼房矗立起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没了,取而代之双向四车道的公路;留在村里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陆陆续续回村了。
上游新闻记者离开西杨玘屯村时,一户人家的五口人正围坐在桌前捏泥咕咕,老人捧起一把黄河沉积泥说:“这个泥巴,现在成了‘金疙瘩’。”
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编辑:朱亮责编:郎清湘审核:官毅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