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古代升学宴怎么叫
- 升学入宴礼仪
- 升学宴有什么讲究
- 古代的时候升学礼仪
- 古人怎么称呼升学之喜
一、古代升学宴怎么叫
1、“烧尾宴”起源于文化经济繁盛的唐朝,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与我们今天的“升学宴”所不同的是,人们不仅考上状元时摆“烧尾宴”,就连升官、升迁也摆。他们除了要感谢老师、同僚,还得感谢君王。
2、“烧尾宴”,有“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欹意”,其典故出自“鱼跃龙门”。它有一个美丽的寓言故事,每年春季时,黄河鲤鱼溯水上游,但龙门水湍急,鲤鱼实难以游过。在历经多次逆游仍无法越过龙门时,鲤鱼便改以跳跃方式过龙门,能跃过者,随即遭雷电袭击,尾巴被烧掉,进而变成真龙。故“烧尾宴”又有脱胎换骨、直步青云之意。
二、升学入宴礼仪
首先由主持人上场向大家说明举办此次升学宴的目的和意义,再简单介绍一下主人公。
应主人公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与古人的寒窗苦读相似,所以,主人公将要以模仿古人读书的样子慢慢踱步上场,并且背诵古诗,有趣生动的展现一下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而且,到场的同学会配合主人公以同样的方式上场,从而达到烘托得氛围。
在主人公上场以后,主持人将会和主人公谈一谈他曾经学习时的情景,并且由此引出视频。视频播放的内容既是主人公高中时期学习生活的画面,再现主人公曾经充满酸甜苦辣的日子。
视频播放结束以后,主人公将会向在座的亲朋好友展示这十几年来最大的成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在场的亲朋好友们也将会表达热烈的祝贺。
本次的升学宴将会请来主人公高中时期的班主任陈老师。老师对于学生的成功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的,所以,在当天,主人公会用古人感谢师长的特别的方式——送腊肠,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父母是孩子的取得成功的最大功臣,还在的一切都离不开父母的培养。所以,主人公将会用跪拜礼礼的形式感谢父母,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感谢之情。
视频将展示的是主人公与她的同学们曾经美好快乐生活。并且以播放视频的形式引出同学们的到来。
每个同学上场时都会唱一段祝福的歌送给主人公。表达对主人公美好未来的祝福。
在这里宣誓是为了在亲朋好友、父母老师的见证下,说出自己对未来、对自己的要求,让自己不忘过去的辛苦、周围人的帮助与关怀,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下去。
三、升学宴有什么讲究
1、确认升学宴会的地点。要考虑规格,规格高的安排在高级酒店;一般规格的,则根据情况安排在适当的饭店进行。要考虑升学宴会对象,由于国家现在提倡节俭,尽量升学宴会要简单高效。
2、租用升学宴开场视频播放设备。地点确定之后,就要确定是要led屏幕还是投影仪播放升学宴视频。这需要家长和学生充分考虑场地的大小和光线条件进行选择。
3、确认升学宴会的时间。时间的安排应充分考虑主、宾双方都较为合适这一因素,有时若实在难以兼顾,理所当然的应从宾客的方便着想,一般不宜安排在对方的重大节日、重要活动之际。
四、古代的时候升学礼仪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
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
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衣冠”不仅仅只是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
衣冠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
所谓“朱砂开智”就是用朱砂为刚刚入学的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这又称之为“开天眼”。
其寓意着孩子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
“击鼓明智”其目的在于让孩子目明耳聪、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启蒙描红”这一步骤主要是让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
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启蒙教育”是由校长为刚入学的孩子上漫漫求知路上的第一课。
孩子们将写着自己美好愿望的条幅系在红绳上,挂到古榕树上,预示着美好心愿将来必将实现
五、古人怎么称呼升学之喜
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孩子升学了,家长总要感谢一下老师,谢师宴也就应运而生,谢师可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也可以选择送自己动手做的贺卡等,古人考上状元后摆的“升学宴”,又叫“烧尾宴”。“烧尾宴”起源于文化经济均繁盛的唐朝,与我们今天的“升学宴”所不同的是,人们不仅考上状元时摆“烧尾宴”,就连升官、升迁也摆。他们除了要感谢老师、同僚,还得感谢君王。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