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龙
2021-04-11 15:39
优艾设计网_PS百科
找到现金流的保障,一定的小圈子客户群,不盲目拓张和做太多露脸,小企业活得自在。
夏高杨 2021-04-11 15:40 优艾设计网_电脑技术
我个人觉得唯一办法是在巨头没有重点布局的领域的开辟战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如目前的国内的电商也是同样的道理,阿里和京东无疑是行业的巨头,问题是唯品会和聚美优购也混得风生水起,原因是它们走垂直电商的道路,创业初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不如将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发力,选择它们布局的薄弱环节,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是选择它们布局的薄弱环节不是要你去走死胡同,明知没有路,也要往前走,结果也只能撞得头破血流。
没什么具体好的方向,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想法。
陈潇 2021-04-11 15:48
我觉着,只要是把自己定位成测序公司就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是个悲剧~~
张庆 2021-04-11 15:52 优艾设计网_PS问答
这个要看公司定位了,在创业初期就与巨头发生直接碰撞显然是不明智的,基因这一块现在传播范围有限,人们可能也倾向于选择大公司,老品牌,所以新公司不管在业务,产品,和服务人群上多花心思,尽量避开行业巨头。
谭宏旺 2021-04-11 15:54
蛋糕就那么大,你想进来分一杯羹肯定会和那些巨头发生碰撞,问题是如何避免一旦发生利益冲突之后被秒杀呢?我相信很多的创业公司的领袖也同样是在考虑这个问题,为此,我送你八个字“避其锋芒,韬光养晦”,在自己实优艾设计网_PS问答力不足之前,不妨以弱示人,想办法活下来才是关键,至于打败什么巨头之类的,暂时不要去考虑,也不是你应该考虑的问题。
何永华 2021-04-11 15:57
先讲几个个人认为成功的例子再来分析分析:
诺禾致源从动植物de novo突破,避免与巨头华大发生正面冲突,并且利用自己科技服务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措施,在业内站稳脚跟,目前已算成功突围。
达安基因背靠中山大学,与科研院所合作能在最短时期内招募到该领域资深专家学者,一般大科学研究基金可以直接支撑公司初期发展,中大优势附属医院可以直接参与临床试验,目前公司在分子诊断行业是老大,与大量医院合作,新产品获批数量领先竞争对手。目前已是上市公司。
迪安诊断重点提供诊断服务和诊断产品,利用诊断产品的代理权优势,提供诊断服务的同时,向客户租售诊断产品和仪器,服务与产品共享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增强用户粘性。目前也已是上市公司。
华大医学依托世界最大测序工厂华大基因成立,依托华大集团优势,已开发出一系列基于多组学技术(含高通量测序、高灵敏质谱、诊断大数据分析等自主核心技术)的检测服务,形成了贯穿生命孕育、出生、发育、成长等全过程的全时全景的产品图谱。已有上市计划。
公司创业初期,如果质量不行,必须避免正面冲突,如果质量行,那也要避免正面冲突,下面就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从价格来说:大公司测序质量、服务体系可能更优,所以价格一般较高,因此可以看到国内很多小测序公司选择了价格战,赢得了部分资金不是很充裕的客户,在公司成立初期对业务拓展可能有所帮助,但是如果长期没有主动创新意识,发展会有瓶颈,在强调中国创造的年代,我们会鄙视他!
从技术来说:国内最大的技术缺陷就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的测序仪器虽然在价格上有优势,但是质量上没有保证,导致业务面不广,要想在仪器研发上突围,就要有核心技术!同时,试剂也严重依赖进口,如果你在试剂研发上下功夫,没准也能杀出一条血路!
从应用来说:测序行业科研的应用毕竟需求有限,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未来最大的市场必定产生于临床应用!包括针对孕妇的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健康人群疾病风险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指导、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遗传性肿瘤风险检测、肿瘤靶向性药物研发和应用等领域。这些应用领域受众广,市场容量大,以中国13亿人口,平均年新生儿数量1700多万为例,假设进行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的比例在20%(相信在未来,这个比例是低至极限的),每例新生儿做完全套仅需支付RMB500,就能带来17亿的市场,加上其它临床应用,这个市场我等小辈保守估计也在千亿以上,如果你的公司能在某一个临床应用市场取得突破,财源简直就是滚滚而下三千尺!
源引韩健博文:(韩健:HudsonAlpha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研究员,创办了Genaco, Diatherix, iCubate, iRepertoire等公司;研发了tem-PCR, arm-PCR 多重PCR技术和iCubate技术平台,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出现以后,很多公司都试图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产业化,包括国内的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但是纵观国内公司和美国公司,一个很显着的差别就是做什么:国内公司拼的是硬件,你有一台测序仪,我有一百台,于是就有了规模,有了品牌,有了市场;而在美国的一些公司,比如Sequenom, Sequenta, Foundation Medicine等等临床测序公司,他们的特点不是靠硬件投入来获取市场发言权,而是靠做内容,提供独特的临床价值。
Sequenom靠无创产前诊断盈利。从香港大学Dennis Lo那里得到知识产权以后迅速研发了一些质量控制相关的特有技术,然后做临床验证,通过CLIA机制进入收费临床市场。
Sequnta是从我们iRepertoire公司获得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后开拓血液病的指导治疗市场。
Foundation Medicine则是把通用的Exon Capture+NGS技术标准化,规模化,通过提供服务进入市场。
我们在硬件上已经靠进口了,如果在内容上还是靠山寨的化,那么落后就是必然的了。
最后,我等无名小辈再说一句,大公司不可能把所有基因测序业务都做的尽善尽美,它没那么多的渠道和力量,所以会在市场里面留下很多夹缝,或是技术、或是应用、或是价格,找准目标,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你也可以!
找到现金流的保障,一定的小圈子客户群,不盲目拓张和做太多露脸,小企业活得自在。
夏高杨 2021-04-11 15:40 优艾设计网_电脑技术
我个人觉得唯一办法是在巨头没有重点布局的领域的开辟战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正如目前的国内的电商也是同样的道理,阿里和京东无疑是行业的巨头,问题是唯品会和聚美优购也混得风生水起,原因是它们走垂直电商的道路,创业初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不如将力量集中在一点上发力,选择它们布局的薄弱环节,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是选择它们布局的薄弱环节不是要你去走死胡同,明知没有路,也要往前走,结果也只能撞得头破血流。
没什么具体好的方向,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想法。
陈潇 2021-04-11 15:48
我觉着,只要是把自己定位成测序公司就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是个悲剧~~
张庆 2021-04-11 15:52 优艾设计网_PS问答
这个要看公司定位了,在创业初期就与巨头发生直接碰撞显然是不明智的,基因这一块现在传播范围有限,人们可能也倾向于选择大公司,老品牌,所以新公司不管在业务,产品,和服务人群上多花心思,尽量避开行业巨头。
谭宏旺 2021-04-11 15:54
蛋糕就那么大,你想进来分一杯羹肯定会和那些巨头发生碰撞,问题是如何避免一旦发生利益冲突之后被秒杀呢?我相信很多的创业公司的领袖也同样是在考虑这个问题,为此,我送你八个字“避其锋芒,韬光养晦”,在自己实优艾设计网_PS问答力不足之前,不妨以弱示人,想办法活下来才是关键,至于打败什么巨头之类的,暂时不要去考虑,也不是你应该考虑的问题。
何永华 2021-04-11 15:57
先讲几个个人认为成功的例子再来分析分析:
诺禾致源从动植物de novo突破,避免与巨头华大发生正面冲突,并且利用自己科技服务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措施,在业内站稳脚跟,目前已算成功突围。
达安基因背靠中山大学,与科研院所合作能在最短时期内招募到该领域资深专家学者,一般大科学研究基金可以直接支撑公司初期发展,中大优势附属医院可以直接参与临床试验,目前公司在分子诊断行业是老大,与大量医院合作,新产品获批数量领先竞争对手。目前已是上市公司。
迪安诊断重点提供诊断服务和诊断产品,利用诊断产品的代理权优势,提供诊断服务的同时,向客户租售诊断产品和仪器,服务与产品共享营销渠道,降低营销成本,增强用户粘性。目前也已是上市公司。
华大医学依托世界最大测序工厂华大基因成立,依托华大集团优势,已开发出一系列基于多组学技术(含高通量测序、高灵敏质谱、诊断大数据分析等自主核心技术)的检测服务,形成了贯穿生命孕育、出生、发育、成长等全过程的全时全景的产品图谱。已有上市计划。
公司创业初期,如果质量不行,必须避免正面冲突,如果质量行,那也要避免正面冲突,下面就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从价格来说:大公司测序质量、服务体系可能更优,所以价格一般较高,因此可以看到国内很多小测序公司选择了价格战,赢得了部分资金不是很充裕的客户,在公司成立初期对业务拓展可能有所帮助,但是如果长期没有主动创新意识,发展会有瓶颈,在强调中国创造的年代,我们会鄙视他!
从技术来说:国内最大的技术缺陷就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的测序仪器虽然在价格上有优势,但是质量上没有保证,导致业务面不广,要想在仪器研发上突围,就要有核心技术!同时,试剂也严重依赖进口,如果你在试剂研发上下功夫,没准也能杀出一条血路!
从应用来说:测序行业科研的应用毕竟需求有限,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未来最大的市场必定产生于临床应用!包括针对孕妇的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健康人群疾病风险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指导、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遗传性肿瘤风险检测、肿瘤靶向性药物研发和应用等领域。这些应用领域受众广,市场容量大,以中国13亿人口,平均年新生儿数量1700多万为例,假设进行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的比例在20%(相信在未来,这个比例是低至极限的),每例新生儿做完全套仅需支付RMB500,就能带来17亿的市场,加上其它临床应用,这个市场我等小辈保守估计也在千亿以上,如果你的公司能在某一个临床应用市场取得突破,财源简直就是滚滚而下三千尺!
源引韩健博文:(韩健:HudsonAlpha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研究员,创办了Genaco, Diatherix, iCubate, iRepertoire等公司;研发了tem-PCR, arm-PCR 多重PCR技术和iCubate技术平台,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出现以后,很多公司都试图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产业化,包括国内的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但是纵观国内公司和美国公司,一个很显着的差别就是做什么:国内公司拼的是硬件,你有一台测序仪,我有一百台,于是就有了规模,有了品牌,有了市场;而在美国的一些公司,比如Sequenom, Sequenta, Foundation Medicine等等临床测序公司,他们的特点不是靠硬件投入来获取市场发言权,而是靠做内容,提供独特的临床价值。
Sequenom靠无创产前诊断盈利。从香港大学Dennis Lo那里得到知识产权以后迅速研发了一些质量控制相关的特有技术,然后做临床验证,通过CLIA机制进入收费临床市场。
Sequnta是从我们iRepertoire公司获得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后开拓血液病的指导治疗市场。
Foundation Medicine则是把通用的Exon Capture+NGS技术标准化,规模化,通过提供服务进入市场。
我们在硬件上已经靠进口了,如果在内容上还是靠山寨的化,那么落后就是必然的了。
最后,我等无名小辈再说一句,大公司不可能把所有基因测序业务都做的尽善尽美,它没那么多的渠道和力量,所以会在市场里面留下很多夹缝,或是技术、或是应用、或是价格,找准目标,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你也可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