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不悟即佛是众生下一句是什么啊,在线等。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
冯安博 2021-04-29 02:13 其实,众生和佛的区别就是迷与悟。解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成佛一点稀奇都没有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成佛就是还原了,回归到本来面目。一日三省吾身,返观内视,修身养性,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性即佛 。
彭家顺 2021-04-29 02:20 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 佛是体悟之后才能成佛。佛的根源就是众生。如果糊里糊涂的那佛就是个代名词跟众生没什么区别通俗点说,释迦摩尼如果糊里糊涂的也成不了佛,而我们只要能够体悟并修行佛法也能成佛
周卓浩 2021-04-29 02:25 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著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作用,无碍地适应社会,至此名为无位真人’,或曰闲道人’。达磨大师来中国,举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也就是传此见性之法,使参禅之人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而已。 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悟彻竹万法不离自性之旨。遂启弘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知慧能已悟本性,遂谓之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大悟者,觉破了无始以来的迷妄,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习染,孤迥迥地,光皎皎地,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不曾生,不曾灭,所以不生不灭。心的自性,不从外来,不自他得,性含万法,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如《传心法要》何期自性,本说: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所谓本心’者,就是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的心体是。悟此本心,见此自性,其入功德,无有边际,内外圆明到处皆通。 达磨来华时,中国佛教处在由译经进入研究的过渡时期,佛教界偏重于教理的研究,对生命的解脱疏忽,可以说是堕到戏论中去了。所以达磨大师特别提示出佛教的本旨,不在经教语言文字,是以求解脱为务。宋代的蒋之奇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里说: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这是从外在的理由,即当时的佛教界客观上的趋势来说,达磨大师为了针砭时弊,而特地提出见性成佛’。 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也说:达磨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非离文字,说解脱也。’达磨针对佛教学者这种疏忽内省的弊病,令知月不在指,而必须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冲破凡圣关,直至解脱自在,所以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景德传灯录》卷三载明初祖达磨大师付二祖衣法之后说: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教诫他人不要随顺众流,负担起弘传正法眼藏的重任,要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心地要门。 从内在的理论来说,学佛的人,首先应该注重实践,经教语言,不过是对学佛人应当如何作为的教授教诫,作为思想修养的指导,对照自己的修行办道和体验是否正确,用以鞭策自己。解脱自在,并不在经教文字上,它不过是指示修道的方法而。所以《华严经》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还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是释迦世尊,对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由于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概叹。大慈大悲的佛陀,对众生是深怀爱念如一子想! 释迦世尊在《法华经》里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故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知见’,即彻了实相真如的真见。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此真知见,生佛平等具有,本来清净,惟有情自己为无明烦恼障碍而迷失不能证得。如来大慈大悲,就是为了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一大因缘出现世间。所以达磨大师来到中国,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的见性’,是见什么性?根据在哪里呢?所谓见性,即彻见自心之佛性。如达磨的《血脉论》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他在《悟性论》里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六祖也在《坛经》里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黄檗《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竹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日本永平道元禅师法语也说: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相,众生之心性也。’这些语句,都说明了见性就是彻见佛性。一个参禅办道人,如果能彻见自己的佛性,就能自由独立,成为解脱自在的无位真人。 关于谈见性’的道理,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都有所指示,但明确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又说得最多者,则为《大般涅盘经》。如该经卷二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同卷还说:佛性者,即是竹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卷二十八说: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同卷还说: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盘。’卷十说: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以其先闻如来密藏,后成佛时,自然得知。’卷二十说: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妙妙德等。’这些经文说明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为什么不能得见呢?就是为烦恼所缚,如果得见佛性,就能破除烦恼而证得解脱涅盘,所以说佛性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还说明了,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声闻缘觉已断烦恼何以也不见佛性呢?佛说这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道的,唯是诸佛的境界,所以声闻缘觉等不见不知,等于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 佛性如何见呢?首先说一说初祖达磨大师为二祖所说法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二祖依所教导而行,果然达到空寂灵知,湛然圆寂,不生不灭,朗照明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境一如,成为继承禅宗的二祖。 读一读六祖慧能大师对惠明禅师的开示,也可以领会一些见性的意趣。六祖对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六祖云:不即善,不即恶,正凭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屏息诸缘,不生一念’,与达磨大师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是一致的。诸缘就是色声香味等一切世间所有的所缘相,都是自己虚妄心识的攀缘,必须屏息。内心中不生一念,就是十八田介法空,一切处无心无念,即心便是灵智。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本真自性,亦是佛性,亦是本来面目。 六祖四代法孙药山惟俨禅师在习禅时曾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曰:凭么也不得,不凭么也不得,凭么不凭么总不得。子作么生?’见罔措。石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师禀命参礼马祖,仍申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什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重反石头。这是以解粘去缚、抽钉拔楔、不立文字语言、不与死法类比,实即不即不即恶,离却一切粘著的教导手法,所以能使问者见性得悟。 《修心诀》说: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会,比如有人不见自眼,以谓无眼,更欲求见,既是自眼,如何更见,若知不失,即为见眼。更无求见之心,岂有不见之想。自己灵知亦复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会。若欲求会,便会不得,但知不会,是即见性”。’又说: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又说: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其僧言下有省。’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参禅办道的人在见色闻声时,但如此;穿衣吃饭时候,但如此;屙屎放尿时,但如此;对人接谈时,但如此。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但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时候,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但我们无始以来,烦恼习气深厚,在遇缘对境时,难免不被波动。若有念起,就体消停。就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 诸修道人,莫生放逸,不忘照顾,无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请须慎之。佛祖机要,唯此一事实。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内心既虚,外缘亦寂,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内虚静恬,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然后无行不圆,于办道途中,得无间用力,见性成佛去吧。 还应该特别注意,所谓见性成佛’者,只是冲破了凡圣关,悟道而已,踏上了真正成佛的道路。古德说顿悟渐修之义,切不可忽视。未悟的参禅之士,更不可稍轻福智二资粮的培植。有个僧人向南阳慧忠国师: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处解脱。’曰:作么生得相应去?’曰:恶不思量,自见佛性。’曰: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离了福德智慧的庄严,谁也成不了佛!
李豹 2021-04-29 02:33 其实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悟与不觉悟。所以慧能才说: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何为觉悟?觉悟分好几个层次。比如小乘的觉悟,只是破烦恼障与解脱生死轮回,而大乘的觉悟,除了解脱生死轮回,还要见法界的实相。即使是菩萨的境界,也分为52个阶位。佛是最高的觉悟境界,在佛法中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而阿罗汉的觉悟叫:正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交流觉。菩萨的觉悟叫:正等正觉。
冯安博 2021-04-29 02:13 其实,众生和佛的区别就是迷与悟。解释: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成佛一点稀奇都没有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成佛就是还原了,回归到本来面目。一日三省吾身,返观内视,修身养性,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性即佛 。
彭家顺 2021-04-29 02:20 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 佛是体悟之后才能成佛。佛的根源就是众生。如果糊里糊涂的那佛就是个代名词跟众生没什么区别通俗点说,释迦摩尼如果糊里糊涂的也成不了佛,而我们只要能够体悟并修行佛法也能成佛
周卓浩 2021-04-29 02:25 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著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作用,无碍地适应社会,至此名为无位真人’,或曰闲道人’。达磨大师来中国,举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也就是传此见性之法,使参禅之人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而已。 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悟彻竹万法不离自性之旨。遂启弘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知慧能已悟本性,遂谓之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大悟者,觉破了无始以来的迷妄,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习染,孤迥迥地,光皎皎地,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不曾生,不曾灭,所以不生不灭。心的自性,不从外来,不自他得,性含万法,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如《传心法要》何期自性,本说: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所谓本心’者,就是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的心体是。悟此本心,见此自性,其入功德,无有边际,内外圆明到处皆通。 达磨来华时,中国佛教处在由译经进入研究的过渡时期,佛教界偏重于教理的研究,对生命的解脱疏忽,可以说是堕到戏论中去了。所以达磨大师特别提示出佛教的本旨,不在经教语言文字,是以求解脱为务。宋代的蒋之奇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里说: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这是从外在的理由,即当时的佛教界客观上的趋势来说,达磨大师为了针砭时弊,而特地提出见性成佛’。 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也说:达磨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非离文字,说解脱也。’达磨针对佛教学者这种疏忽内省的弊病,令知月不在指,而必须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冲破凡圣关,直至解脱自在,所以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景德传灯录》卷三载明初祖达磨大师付二祖衣法之后说: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教诫他人不要随顺众流,负担起弘传正法眼藏的重任,要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心地要门。 从内在的理论来说,学佛的人,首先应该注重实践,经教语言,不过是对学佛人应当如何作为的教授教诫,作为思想修养的指导,对照自己的修行办道和体验是否正确,用以鞭策自己。解脱自在,并不在经教文字上,它不过是指示修道的方法而。所以《华严经》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还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是释迦世尊,对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由于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概叹。大慈大悲的佛陀,对众生是深怀爱念如一子想! 释迦世尊在《法华经》里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故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知见’,即彻了实相真如的真见。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此真知见,生佛平等具有,本来清净,惟有情自己为无明烦恼障碍而迷失不能证得。如来大慈大悲,就是为了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一大因缘出现世间。所以达磨大师来到中国,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的见性’,是见什么性?根据在哪里呢?所谓见性,即彻见自心之佛性。如达磨的《血脉论》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他在《悟性论》里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六祖也在《坛经》里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黄檗《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竹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日本永平道元禅师法语也说: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相,众生之心性也。’这些语句,都说明了见性就是彻见佛性。一个参禅办道人,如果能彻见自己的佛性,就能自由独立,成为解脱自在的无位真人。 关于谈见性’的道理,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都有所指示,但明确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又说得最多者,则为《大般涅盘经》。如该经卷二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同卷还说:佛性者,即是竹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卷二十八说: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同卷还说: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盘。’卷十说: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以其先闻如来密藏,后成佛时,自然得知。’卷二十说: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妙妙德等。’这些经文说明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为什么不能得见呢?就是为烦恼所缚,如果得见佛性,就能破除烦恼而证得解脱涅盘,所以说佛性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还说明了,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声闻缘觉已断烦恼何以也不见佛性呢?佛说这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道的,唯是诸佛的境界,所以声闻缘觉等不见不知,等于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 佛性如何见呢?首先说一说初祖达磨大师为二祖所说法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二祖依所教导而行,果然达到空寂灵知,湛然圆寂,不生不灭,朗照明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境一如,成为继承禅宗的二祖。 读一读六祖慧能大师对惠明禅师的开示,也可以领会一些见性的意趣。六祖对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六祖云:不即善,不即恶,正凭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屏息诸缘,不生一念’,与达磨大师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是一致的。诸缘就是色声香味等一切世间所有的所缘相,都是自己虚妄心识的攀缘,必须屏息。内心中不生一念,就是十八田介法空,一切处无心无念,即心便是灵智。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本真自性,亦是佛性,亦是本来面目。 六祖四代法孙药山惟俨禅师在习禅时曾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曰:凭么也不得,不凭么也不得,凭么不凭么总不得。子作么生?’见罔措。石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师禀命参礼马祖,仍申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你见什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重反石头。这是以解粘去缚、抽钉拔楔、不立文字语言、不与死法类比,实即不即不即恶,离却一切粘著的教导手法,所以能使问者见性得悟。 《修心诀》说: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会,比如有人不见自眼,以谓无眼,更欲求见,既是自眼,如何更见,若知不失,即为见眼。更无求见之心,岂有不见之想。自己灵知亦复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会。若欲求会,便会不得,但知不会,是即见性”。’又说: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又说: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师云:“汝即是。”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其僧言下有省。’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翳在眼,空华乱坠’。参禅办道的人在见色闻声时,但如此;穿衣吃饭时候,但如此;屙屎放尿时,但如此;对人接谈时,但如此。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但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今日腾腾任时候,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于善于恶,不断不修。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但我们无始以来,烦恼习气深厚,在遇缘对境时,难免不被波动。若有念起,就体消停。就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 诸修道人,莫生放逸,不忘照顾,无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请须慎之。佛祖机要,唯此一事实。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内心既虚,外缘亦寂,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内虚静恬,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然后无行不圆,于办道途中,得无间用力,见性成佛去吧。 还应该特别注意,所谓见性成佛’者,只是冲破了凡圣关,悟道而已,踏上了真正成佛的道路。古德说顿悟渐修之义,切不可忽视。未悟的参禅之士,更不可稍轻福智二资粮的培植。有个僧人向南阳慧忠国师: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处解脱。’曰:作么生得相应去?’曰:恶不思量,自见佛性。’曰: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离了福德智慧的庄严,谁也成不了佛!
李豹 2021-04-29 02:33 其实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悟与不觉悟。所以慧能才说: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何为觉悟?觉悟分好几个层次。比如小乘的觉悟,只是破烦恼障与解脱生死轮回,而大乘的觉悟,除了解脱生死轮回,还要见法界的实相。即使是菩萨的境界,也分为52个阶位。佛是最高的觉悟境界,在佛法中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而阿罗汉的觉悟叫:正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交流觉。菩萨的觉悟叫:正等正觉。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