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2003年SARS期间,姜华良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成功表达了SARS重要蛋白,标记了SARS可能的感染途径,并获得了一批有效的SARS病毒复合物。江华良,江苏武进人,不仅学化学,还很有“吃”的方法。红烧肉、江南炸鱼、常州肉丸、古镇蹄子……姜华良将详细附上做法。
蒋华良。
2022年12月23日15时54分,著名药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民盟盟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蒋华良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57岁。
姜华良,1965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2013年至2019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姜华良主要从事药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贺亮合力科技创新奖等奖项。他系统地发展了药物设计的靶点发现和理论计算新方法,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应用,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向国际前沿。同时,他发展了可以预测化合物药效的理论计算方法,解决了药物设计领域的重大问题,为各种重要靶标找到了几十种新结构类型的先导化合物。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根本不敢相信。我们的朋友都不相信他真的走了。听说华良哥哥昨天上午还在家开网上会议。”微芯生物总裁卢先平说。22年前回国创业时,他认识了当时还是教授的姜华良。“华良哥哥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在20多年前提出了许多与药物研发相关的开放的、前瞻性的策略,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他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首先考虑的总是国家和科学的利益。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卢宪平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说。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援引12月23日上午与蒋华良院士有过会面的一位业内人士的话称,“昨天上午9点到11点,我们还与蒋院士有过会面,是在的口腔医学研讨会。当时江院士精神状态很好。”知情人还说,“据我们所知,江院士并没有感染,而是突发心脏病。”
蒋华良曾在自述文章《国之所需 吾志所向》中说:“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一段从个人奋斗到研究所、国家发展的经历。”国家需要什么,我的意志就是什么”是屹立在我心中的科学信念,我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一生。”
本来我的志向不是化学。
1965年,姜华良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农村。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读完了小学。他在自述中说,“那时候教育基本停止了,除了一些简单的语文和算术,没学到多少文化知识。父母整日操劳,却不能为全家提供温饱,这一点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向往城市生活,梦想有一天离开农村,成为居民户口,有固定工作,解决温饱问题。”
1977年,高考恢复,正在上初中的姜华良看到了离开农村的希望。此外,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蒋华良一直致力于学习。他在初中时自学完成了高中数学课程,并于1979年考入江苏省武进县重点中学——湖塘桥中学
其实蒋华良本来报的是数学和理论物理专业。然而,数学老师周认为“如果你学化学,将来可以去化工厂,而且工资不错”。出于对尖子生的偏爱,他帮姜华良改了志愿。
多年后,姜华良感慨道,“这让我的知识面更广了。毕业后去华东师范大学读量子化学硕士,后去上海药学院从事药物设计。我喜欢跨界研究的感觉。”
毕业后,姜华良进入江苏省常州化学研究所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一直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研究化学,理论化学是化学中的热门学科。1989年,姜华良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量子化学硕士学位。1990年,蒋华良在山东济南参加第三届全国量子化学大会时,结识了著名药物化学家季如云院士,并听取了陈开先院士关于药物设计的大会报告。“突然间,他有了一个终身目标:将他的有机化学和理论化学知识应用于药物研究。”
1992年,姜华良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纪如云院士、陈开贤院士,进行药物设计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他多次提到,季如云院士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
蒋华良在文章《一些与嵇先生相处的零星回忆》中说:“从1992年到2010年,我跟随季先生学习工作了18年。体验了季先生的做人之道,做事之道,学习之道,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在认识季先生之前,报考吉林大学先生的研究生是我的大学志向。自从认识了季先生之后,对季先生的性格和他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新的想法。总有一天,我会跟季老师读研究生,有机化学和量子化学都可以。”博士期间,在季如云、陈开贤的指导下,姜华良完成了三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药理学报》、《中国化学》、《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当时,很少有中国学者能够在JMC期刊上发表论文。
1995年,姜华良陪同纪如云出访新加坡。纪如云道:“小姜,你数学基础不错。你以后要注意数学知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回国后,姜华良系统研究了国外药理学教材及相关文献,最终形成《物理化学在药理学中的应用》稿,编入丁健院士主编的《高等药理学》研究生教材。
2003年非典期间,姜华良带领研究团队投入到抗SAKS药物的寻找中。在国际上率先成功表达了SARS的重要蛋白,标记了SARS可能的感染途径,并获得了一批有效的SAKS病毒复合物。在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研究组“重要药理作用的靶点动力学与功能的关系及药物设计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7年,姜华良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现任理事长吴蓓莉等人合作,首次测量了GCGR完全蛋白的三维结构,揭示了该受体不同结构域对其激活的调控机制。这一成果为研究和开发治疗二型糖尿病的新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20年,姜华良与饶院士合作研发抗新冠肺炎药物。2020年1月26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抗2019-nCoV冠状病毒感染联合应急研究团队宣布,联合研究团队以较高的速率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的晶体结构。同年,姜华良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姜华良最满意的论文是在2013年,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李宏琳博士合作,文章题目《Free energy landscape for the binding process of Huperzine A to acetylcholinesterase》。本文提出了一种构建配体-受体结合自由能全景图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构建了世界上第一幅精确的药物-受体结合自由能全景图——石杉碱甲与天然抗老年痴呆症药物乙酰胆碱酯酶相互结合自由能全景图。同时,该方法可以详细给出药物与受体结合和解离的具体轨迹和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药物设计策略。
不仅教化学,还教红烧肉。
2013年起,姜华良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积极谋划和推动研究院的跨越式发展,推进了上海张江药物实验室、苏州创新研究院、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机构的建设。
在人才管理方面,姜华良提出要完善科研管理,实行分类评价。优艾设计网_PS交流按照“以疾病为中心,由领域首席科学家牵头,多学科协作”的组织模式,创制新药,调整科研和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在人员评价上,我们以真实的结果和产出为目标,注重核心任务的有效性,而不是“帽子”“项目”等资源的获取。打破“发表论文”的唯一标准,以“发表新药”为目标,考核新药研究人员,将临床批准文件、新药证书与职称评审挂钩。
2022年,蒋华良在接受民间科学公益组织未来论坛采访时说:“我个人一事无成。我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批有科学素养的年轻人,很多都成为了学科带头人。”
“那时候我刚回国,进了药物研究所。姜老师就像一位启蒙老师。在国外学习和做研究,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但是回国成立自己的研究团队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江先生给了我和我丈夫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NLD。感觉就像加入了一个大家庭。”吴莉莉说。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说:“江先生是‘战略科学家’。他站在国家医药领域非常高的高度,为整个医药行业规划发展布局。他对科技前沿的一些发展和新发现非常敏感,能很快找到突破点进行研究。季如云院士和蒋华良院士对学生特别好,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加入了NLD。”
姜华良的学生不仅上课,还在厨房。
他曾经写过一篇科普文章,名字叫《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他在文中介绍:“做红烧肉的时候,一般会加入白糖和料酒。一般认为氨基酸与乙醇反应生成氨基酸乙酯。这个反应显示了料酒的脱腥作用,红烧肉的香味主要归功于氨基酸乙酯。”还向读者介绍了一种用糖浆代替酱油给红烧肉上色的方法。很多读者对此很感兴趣,随后蒋华良对文章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加入了他13岁向家乡糕点师傅学习制作炒米糖的经历,以及红烧肉专用焦糖的做法。
除了红烧肉,还有江南炸鱼,常州丸子,古镇蹄子.姜华良将附上具体做法。他在《吃喝的境界》一文中说:“我曾经在《美食谈》一文中说过,‘一个美食家应该具备五个要素:会吃、会想、会说、会写、会做’,这只是一种境界。更高的境界是在吃喝之间营造出如画的意境;落魄的时候也可以用简单的食材做出美妙的食物,面对青山绿水,吃喝玩乐,吟诗作赋。”
2016年,姜华良开通了个人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百花齐放,万墨飘香”,在上面发布科普、随想、故事。他在2016年的一条推文中《蒋华良:写于十年前的教师节感言和书法》说,“我学生时代的导师季如云院士说,与其说‘名师出高徒’,不如说‘名师出高徒’。做了近十年研究生导师,才真正理解了季老师这句名言的真谛。这其实就是韩愈提出的‘无贵贱之分,无长无短,有道的地方就有老师的存在’。在这里也请想当名师的人问——让学生做不懂的题目,这样教学才能互相借鉴,科技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