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以来,在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文化厅的大力指导下,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完善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日喀则市以3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8项。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示范基地32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基地2个,市级示范基地8个,民间藏戏队86个,国家级珍贵古籍——部,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13部(函)。
挖掘:让非遗走出“深闺”
日喀则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深入田野,通过摄影、录像、文字记录、老艺术家访谈等方式,对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传承意义和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近年来,日喀则共开展普查项目70个,采访民间艺人160人,收集整理藏汉文字全集近200万字,视频资料2.52万分钟,图片3000余幅。
日喀则先后出版了《日喀则地区民族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藏文版)、《后藏风物》、《藏戏之源、艺术天堂——藏戏三大流派精品选集》套藏戏队三个重点项目昂仁炯巴、南木林坝、仁布江盖尔的保护成果DVD,制作了各级非遗项目的视频、影像资料。截至目前,全市已形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名录体系数据库建设。
据统计,2020年,日喀则市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571.7万元。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补助112万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补助202万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濒危项目补助65.7万余元,民间藏戏队补助192万元。此外,2017年,中央财政分别投入1200万元和650万元建设夏尔巴人歌舞学习基地和江孜卡甸学习基地。
传承:让非遗后继有人
提高非遗传承的发展水平,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日喀则市先后完成了日布江盖尔藏戏代表性传承人任等5位传承人的抢救记录工程;扎西羌姆代表性传承人喇嘛弥玛;当代谢佳代表性传承人扎西;拉齐藏刀传承人丹旺拉;还有唐晨夏尔巴人歌舞的传承人郎康。
2015年,日喀则市政府批准命名首批34个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获批命名第二批3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35名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遴选推荐30个市级非遗项目申请第五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单项目,其中22个获得批准。
2018年11月,遴选推荐3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申请第四批无形资产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日喀则市在“文化遗产日”“法制宣传日”“世界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悬挂横幅、展示图片、发放传单、“非遗”进校园、公开倡议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活动。每年珠峰文化旅游节期间,都会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销,不断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率,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众基础。
创新:让非遗绽放时代芳华
日喀则各地非遗资源充分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以自身独特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无形扶贫”不仅实现了“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的无形理念,还有效提振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增强了扶贫的内生动力,盘活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精神。
3354为充分发挥优势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日喀则市文化局会同市扶贫办发布《日喀则市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实施方案》号文。目前全市共有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项目36个,已完成挂牌工作,带动了542户建卡贫困户就业。
3354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日喀则市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协调18个县(区)37个非遗项目(涉文企业),积极协调对接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制定了一对一帮扶计划。
3354今年,Sakya Basiba参与首届“无形购物节”线上销售活动,邀请Sakya Bianna仓藏医院专家深入扶贫搬迁现场,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为贫困户建档开展以“非遗传基因传承成千上万健康生活,你我同行”为主题的免费义诊活动。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