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新又生 2021-10-18 14:20
《十二公民》改编自20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电影《十二怒汉》,最初的美国版《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通过一桩弱女子杀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审员的一部;2007年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大审判》说的是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继父;至于2015年中国版《十二公民》,审理的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12个人,12个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使他们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有一套自己的特点,比起他们专门学习法律,需要用专业而严格的法律知识来讲述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讨论更为自由,他们以他们的价值观和经验来分析这件案子才更是具有冲突性和争议性的,也更像一个“社会”对于这件凶杀案的看法。一号陪审员,法学院助教。在影片中,他对于他个人对案子的看法并没有过多陈述,更多的是这场讨论的一个控场者,制定规则要求按顺序发表各种看法,和计票,这是他作为一个助教,在这场补考中所需要负责的任务。二号陪审员,数学教授。其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和蔼的教授的形象,他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安静,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在别人有疑问时运用自己专业的数学知识帮助别人理清证词。数学,重视逻辑和事实数据,由有罪向无罪,他是被数字说服的。三号陪审员,出租车司机。整个讨论中情绪最激烈的人,也是最后一个由有罪改为无罪的人,在这个讨优艾设计网_PS交流论过程中,我相信他并不是没有被8号陪审员的说辞所说服,起码他除了老人与女人已有的证词以外,没有别的更有力的证据来反驳认为无罪的人的观点。他坚持有罪,是因为他透过富二代看到了因和自己闹别扭八年不回家的儿子,他坚持着父为子纲的一套,认为晚辈要对长辈怀有万分的尊重,富二代常和生父吵架,所以他认为“不孝顺”的富二代的确做出了杀害生父的行为。在讨论过程中,即使他并不赞同9号陪审员的观点,但是面对老人,他的称呼还是用的是“您”。但是这种思想显然不能受到新时代认为人人平等的青少年所认同,这也是他和儿子的矛盾根源。四号陪审员,房地产商。“你不要用你的穷思维当作闹事的借口”这是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确实,知识的匮乏和思想的贫瘠的确会让我们无理取闹,人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理性思考。他的每一句表达都条理清晰且有力,他认真倾听思考别人的陈述,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个成功的房地产商,他的决策是慎重的,认为富二代有罪,那么就清清楚楚列出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改票无罪时,众人差不多已经将所有的证据疑点分析了一遍,做了完全的思考,“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五号陪审员,蹲过监狱的混混。冤枉被判八年,一年半查清被释放,他知道被冤枉的滋味,知道监狱里孤独与可怕,知道出狱后仍不被理解的难受,他大部分时间只是沉沉的低着头听别人说,监狱的经历使他沉默,阴郁,“没有万一,你这叫万一,到他那可就是一万了”。六号陪审员,急诊室医生。我倒是觉得这个人物形象与二号陪审员类似。理性,平和,尊重他人,相信自己的专业知识,看事实数据与证据,不盲信假设。七号陪审员,小卖部老板。一个典型的小人物形象,他并不关心凶杀案的结果,只希望做好自己的生意,顾好自己的家庭,为生活的困难而烦恼,他的参与也只是因为学校方面作为让他开小卖铺的条件,无罪与有罪,不在于证据,在于那箱因断电而快要融化的冰淇淋。八号陪审员,检察官。一开始12个人中唯一一个投了无罪的人,也可以说,他是12个人中最关心凶杀案的真相是什么的人,也是他的坚持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讨论过程,有了最后达成12票无罪的结果。作为一个检察官,他的职业素养让他坚持“疑罪从无”的态度,判决一个案子,要看证据,也要看证据是否成立。“谁也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他不断提出证人与证词中的疑点,通过数据分析和情景重现,有力地推翻证词,可以及时的控制自己的冲动,认真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质问,循循善诱,说服他人。九号陪审员,空巢老人。指出了老人和女人说谎的两个关键点,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他一个老人说话呀,所以只能他听别人说,认真的听了,听到每一个细节。十号陪审员,吃瓦片的老北京。他有着明显的地域歧视,歧视河南人,每一句话话里都表达出了对外地人的偏见,就因为富二代是河南人,就认定了他是能做出弑夫行为的人。当然,这一定和他的生活环境有关,部分进入北京的河南人给老一辈北京人带来了不好的印象,感染了又某一部分北京人对河南人自小以来的坏印象。十一号陪审员,大学保安。为了生活辛苦工作,梦想考上政法大学却两次失利。河南人,有一半原因可以是说因为讨厌十号陪审员的陈述而改票无罪。十二号陪审员,保险推销员。在讨论前期一直在向保安推销自己的保险,没有就案子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讨论后期犹豫不决多次改票。与其说这是一个模拟法庭,其实更像是一个社会的浓缩,有物质富裕的房地产商,也有苦于生计的店铺老板,有富有学识的教授,也有考不上大学的保安,有普普通通的司机,推销员,有入过狱的,还有老人。在这场讨论里,12个人,一张桌子,向我们展现了社会里各行各业具有代表的对于这件凶杀案的态度,也通过他们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经历。每个人都是尖锐而柔软的。三号陪审员激烈而冲动,“我一个大老爷们怕什么”,可他担心离婚后独自一人的妻子,嘴上说着自己的不孝子,钥匙扣上却还挂在两人的合照;十号陪审员张口闭口一个外地二道贩子,可是他也知道租客中那几个河南的小姑娘对他特别有礼尊重;九号陪审员总是安静地听着,感觉没人愿意听一个老人讲话,可是他也会声嘶力竭地表达自己,喊出空巢老人的悲伤。除去对案子的审判,这部电影更多的也是展现了社会中各类典型的身份形象,反映了社会里人们身边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也是我们需要重视起来的问题:新时代父母子女的相处方式,渐趋严重的空巢老人问题,地域歧视,仇富行为,冤假错案的翻案和避免……在这场模拟法庭的讨论里,是不同阶层之间三观的冲突与碰撞,在不断的矛盾与摩擦中,最后达到与这个社会和解,与自己和解。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