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是后疫情时代年轻人职业取向的代表性话语。2月23日,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敏静建议大学生不要全神贯注于“国家政治”。此言瞬间上了热搜榜,引发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注。
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为了稳定就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采取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挖掘更多的政策性工作。数据显示,近年来,仅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国考”招录人数从2019年的39.17%上升至2023年的67.4%。
“大学生寻求工作稳定的心态越来越强。个人认为是理性的选择,但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是否实现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式研究中心主任张提出了疑问。
如何看待大学生求职偏向“考编”?“铁饭碗”能否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避风港”?近日,海报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关注大学生就业和备考学生的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就业季”变成“考试季”
2023年1月8日下午,国考笔试落下帷幕。来自优艾设计网_PS论坛山东某大学的贾加(音译)在离开考场后一直不敢放松。她直奔火车站,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准备二月份北京和山东省的考试。
佳佳身边一个没有选择考研或者出国的同学大川,打算连续考几个公务员,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奔波。“宇宙的尽头是编制”,我们觉得这句话真香。
“就业季”正在变成“准备季”。备考近两年的苏菊告诉记者,因为是普通的两年制文科专业,她理解学长找工作的难处,所以提前备考,希望利用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成功“落地”。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学习到晚上11点。“两年没玩了,不是在自习室,就是在去自习室的路上。”
“一些大学生家长对体制内‘铁饭碗’地位的喜爱,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特别是疫情爆发以来,受社会就业趋势和家庭支持的影响,一些学生对寻找具有‘铁饭碗’性质的工作表现出强烈的坚持性。”高校“慢就业”的情况引起了天津某高校一位辅导员的关注。“有的毕业生甚至只把考编制作为自己的就业出路,毕业那一年不成功,第二年第三年再继续拼。从毕业数据统计来看,这类毕业生也是“慢就业”群体的一员。”
“大学生应该是创造社会价值的群体。是不是一些‘保就业’的措施反而消耗了社会价值?”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了的疑问。此前,陕西省神木市为解决全日制毕业生就业问题,宣布招聘100名协管员,需研究生学历,月薪2500元,聘期3年,引发广泛争议。
为什么编译会成为“宇宙的尽头”
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近260万人,同比增长25%,资格审查通过人数与就业计划人数之比达到70:1。和高考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在大学生就业路上重现。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何撰文指出,在后疫情时代的风险镜头下,高风险中的高淘汰率直接表现为裁员、失业、降薪。现代生活的脆弱性和趋势与传统的职业公司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度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告诉海报新闻记者,“考公职人员热”愈演愈烈,是三年疫情背景下择业趋势的阶段性特征。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体制内工作稳定可靠的优势凸显出来。
对于应试者来说,扩招意味着“上岸”的希望更大,但在很多专家看来,越来越庞大的资金支持群体从长远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
张坦言,“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都把体制内工作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或单一选择,这既不现实也不正常。毕竟体制内的岗位数量是有限的,财政支持能力也不是无限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逐利者’而不是‘逐利者’。”
江南大学副教授、教育政策学博士田贤鹏也提到了同样的观点。“系统内能够提供的工作数量是有限的。如此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必然会加剧体制内岗位的内卷化竞争。”
在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看来,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年轻人的这种选择是合理的。
“年轻人大量涌入体制内,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也反映了体制的重要性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杨国庆对发帖记者分析说,“如果说出海、创业等活动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活力,那么进入体制、参加考试的导向则说明国家整合社会经济的能力在加强。面对日益增加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提升整合能力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在强调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因此,年轻人涌入体制内,参与国家和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符合当前国家的需求和关切。这个选择在时代和国际背景下是合理的。”
人才培养的挑战
中新社报道,官方近日透露,2023年就业工作将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双重挑战。在研究生扩招和高职扩招政策的推动下,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2023年,海归的供需将会翻倍,呈上升趋势。
“青年失业率高的问题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根本因素是整个教育体系和专业设置已经偏离了市场的需求。因为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体系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匹配,但现实中这种匹配性并不强。”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十四五”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表示要更多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放弃了原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的目标。劳动力市场、学校教育等各方面都没有适应这样的普遍变化,这是目前年轻人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深层次原因。
在李超看来,鼓励考研、延迟毕业、鼓励大学生参军,并不是间接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他认为,首先要做好教育和就业的匹配。“就业政策和教育体制是否应该设定为适应‘十四五’期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实是值得研究甚至快速落地的。”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体制外,有更广阔的天地,需要年轻人勇于担当,勇于开拓。”张鼓励学生“走向市场”,让360行蓬勃发展,这样社会发展才有活力和动力。
“对于地方政府,提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