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三十而已,怎么了??

优艾设计网 https://www.uibq.com 2023-03-13 15:52 出处:网络 作者:PS基础教程
20岁的时候能算出来吗?30岁有什么不好?成为妹子就能乘风破浪吗?光是看标题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背后的焦虑和现实。通过收视率和话题不难发现,这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戳中了观众的心,剧中内外对年龄的强调再次加剧

20岁的时候能算出来吗?30岁有什么不好?成为妹子就能乘风破浪吗?光是看标题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背后的焦虑和现实。通过收视率和话题不难发现,这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戳中了观众的心,剧中内外对年龄的强调再次加剧了人们的焦虑。

照这样的发展速度,我们会很快看到《十八岁知天命》这样的作品吗?

因为焦虑而追剧,越追越焦虑。

电视剧《三十而已》设定了三个30岁的女性角色,性格、人生经历、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电视剧总制片人宸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三个女人反映了30岁女性的三个方面,分别代表“不甘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

谢三30岁。大学毕业至今,她换了四份工作,三个住处,两个城市,一个老公。

“电视剧里的三个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我身上。”

人生无法被教练,只能被安慰。这是谢珊珊的经历。当他离开了大学,一切都成了他自己的思考,没有父母或老师能给他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如果他在学校记住了老师给的答案,他就会通过考试,但在生活中,没有人能赌对问题。

父母一毕业,就开始无休止地催婚。周末基本上都是相亲。谢珊珊没有机会想太多。按她的话说,她迷迷糊糊就结婚了。婚后不久,她发现自己不想和这个男人在一起一辈子。直到老公出轨,她才彻底下定决心分开。

从那以后,她选择不接受父母的任何建议。“我尊重他们的声明,但我不会选择实施。”谢珊珊说。

工作压力很大,课本上的东西几乎没用。下班后,谢珊珊不得不继续充电和学习。在她看来,之所以要读研究生,是为了摆脱那个每晚带她去应酬喝酒的前老板。

谢珊珊去年生了一场大病。看着同病房的病人家属,她老公天天来探望她,她一整天都是一个人。她把自己关在被子里哭了。这些年她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病后,她换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离她租的房子只有10分钟的步行路程,工资比之前少了将近一半。省下来的通勤时间,她办了健身卡,每天游泳,晚上不加班。她有足够的时间赶上戏剧。

没想到,电视剧让她焦虑。她30岁了。她以后该怎么走?

焦虑来自于信息过载。

30岁的张伟回忆说,他从未离开过家乡的爷爷去过镇上最多的地方。他的祖父不识字,以务农为生。

“我爷爷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来自天气。雨水和温度是农作物生存的保障,合作社收粮的价格是我爷爷的另一个焦虑,直接关系到他的生活。”

村里谁家买了好牲口新拖拉机,谁家男孩去镇上打工,谁家媳妇生了三个儿子,都是我爷爷那一代接触到的“大新闻”。

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张伟的爷爷永远不会为一个千里之外的大城市焦虑,一个老板声称要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原因很简单,他并不知道。

在过去信息相对封闭,沟通方式闭塞,人们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人们无法获得大量信息。即使在当年的城市,人们获得的信息量仍然无法与现在相比。人们的焦虑来自于内在经验的获得,而不是来自于外界。

如今,张伟是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运营人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大量的UGC内容(用户创造的内容)。他不出办公室就能得到世界各地的信息。因为数量多,焦虑产生。

“秀恩爱,豪宅,名表,跑车,宠物,美食……”在这样超负荷的信息下,快感和焦虑是关联的。在张伟看来,信息过载带来的焦虑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攀比引起的情绪波动;二是信息量太大。被消耗的时间碎片累积成一整段时间后,会有一种时间被拖延的无力感。

“哪个年龄段获取信息最多,哪个年龄段最焦虑。”张伟说。

焦虑来自于选择了错误的参照物。

马,在知乎认证,武汉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

他有个侄子,从小就是校长。后来去了哈佛读研究生。回国后,他去了阿里做高管。年薪百万,资产千万。马老师说,他并不着急见侄子。

因为他足够有才华,所以他的成功是当之无愧的。

有一个同学,从小成绩就不好,喜欢打架闹事。后来家里拆迁,他成了玩伴中的首富。他每天周游世界。

当老师看到他时,他并不感到焦虑。他只是觉得自己很幸运。

但另一个朋友,没有任何专业技能,平时喜欢吹牛拍马。最近他发现自己开了一家公司,买了一辆保时捷,在市中心买了一优艾设计网_PS问答套200平米的房子。

这时,马老师开始着急了。“因为我开始怀疑我的能力是不是不如他吹牛拍马的社交能力,没有他我不成功是我的问题吗?”

在马看来,焦虑是建立在自卑的人比我们成功的基础上的。

比你丑的人在高富帅有男朋友;比你穷的人嫁给了白;能力不如你的人成了高管。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怀疑自己。是我们不够努力吗?还是你尝试的方向不对?

二代、网络名人、暴发户大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让我们怀疑人生。

马认为,年轻人的焦虑来了。

源于找错了参照物。

  别人的实力也好,运气也好,都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自己只应该关注什么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值钱,什么东西可以增值。把时间和钱放在投资自己和值得投资的事情上,就好了,剩下的让时间一点点说话。

  但事实上,能如马老师这般“通透”的年轻人,并不多见。

  人们更愿意提起的是那句老话,“时间不等人”。

焦虑,源自时间不等人

  最近一段时间,徐慧一直在为公司招聘,见到了不少人,由于是招聘高级技能职位,她最终把最低年龄定到了30岁,上限则是35岁,这样设定是因为,30岁以下的人对社会、人性、行业的理解太少,很难做出深刻的产品;而35岁以上的人群,对工作的投入度、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都会降低。

  徐慧算了一笔账,二线城市,假设一个年轻人,25岁研究生毕业,就业5年,起薪是6000元,按照每年20%的工资增长,5年来一共的收入不足60万元人民币,再算算相关的支出,吃穿住行、娱乐,生活还能剩下多少?

  恋爱的目标是结婚,结婚的基础是买房,买了房生了娃,年轻人有多少活得起?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回到家乡会不会出现身份认同的问题?在城市中打拼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年轻人在压榨时间和身体,为理想中的生活而打拼,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年轻人在这段时间中挥霍和浪费时间和身体。

  有人说,“20-30岁的这个年龄阶段特别美好,因为你有无限试错的可能,当你发现你不热爱它时,推倒从头再来也不觉得有什么。”徐慧很厌恶这个说法。

  “试错的成本和退路,是每个年轻人都有的么?有几人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同事领导?你不热爱就敢辞职么?”

  这就是现实。

  另一个现实,徐慧并没有写在招聘启事中。

  她这次招收的岗位,不招聘女性。

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我不焦虑

  30岁生日的当天,常晓登上由华盛顿飞往北京的航班。

  在美国读完研究生后,他加入了一家媒体做摄影记者,在华盛顿4年的生活,即便是奥巴马、特朗普两任美国总统都出现在他的镜头中,他依然分不清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做些什么。

  北京出生的常晓,从小喜欢足球,小学的时候便开始系统的足球训练,初中仅上了一年,便加入了一只足球青训队伍,在那个北京地图以外的训练基地,常晓待了5年。

  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儿时的朋友,也没有家人的陪伴,训练的苦让他很多次想到死,“我哪怕立刻死了,都会觉得很幸福。”

  再后来,高中毕业,他没有选择从事职业足球,而是通过体育特长生考上大学,那年高考,常晓考了512分,选择了经济专业。

  毕业后去内蒙做了一年志愿者,主要做防沙治沙的工作,而去美国读书也选择的是环境专业。

  当年去美国,就是因为想要走得更远,多看看,也许是曾经那5年压抑得太久了。

  在国外,常晓喜欢上了摄影,胶片、黑白照片让他痴迷,街上的流浪汉、小贩、出租车司机、平凡的上班族,在他的黑白画面中,仿佛都在说话。

  30岁,常晓放弃了年薪20万人民币的工作,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北京。

  他搬进了祖父的老宅,变卖了几乎所有家具,把它改造成了一间摄影空间,偌大的客厅中,只有两只孤零零的沙发,他曾经把沙发挂到咸鱼上,白送,却没人要。

  一年大部分时间常晓没有收入,饿的时候就去超市买包子,“我特别喜欢破包子,因为包子如果破了就会打折,我一元钱就可以买到3个破包子。”

  他算了一下,每半年自己的生活费大概仅需要3000元,花完了就去接一两个商业拍摄的活儿,够生活就不再接了。

  最近他自己启动了一个项目,叫做“客厅里的照相馆”,把自己的朋友,陆续请到家里来为他们拍摄肖像,分文不取,每个朋友来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常晓很满足。

  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不可理喻,在常晓看来,自己的生活正是自己所要的,“我跳出了所有的主流评判标准,所以不会因为那些标准而焦虑,我更在乎的是我的想法有没有实现。现在自己做的事情就是无限接近最后的终点。”

  我才30岁,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为什么焦虑?

  生活和影视剧,哪个更糟?

  有的人会觉得,剧中的人物给了自己满满的动力,无论哪一种人生,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艺术作品只是呈现了社会焦虑。

  但同时也有人会觉得,电视剧已经如此,现实生活只会更加糟糕,艺术作品在贩卖焦虑。

  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师石岸书看来,是社会结构造成了年轻人普遍焦虑。

  当下的职业劳动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不确定性的增大,短期工、合同工以及随时可能丢饭碗的工作形式越来越多,尤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刚刚进入工作岗位,正处在职业链的最底层,这种不确定性是最强的。

  其次是职业等级的严格性和职业成就感的越来越稀薄。职业等级越来越严格,导致身处最底层的青年人是最受压制的一批人,耗青春的重活累活都是年轻人干,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

  “由于现在每个职业成就的衡量日益变成金钱衡量,而金钱的衡量是很难有尽头的,总有比你赚的更多的,因此身处职业劳动之中,这样就很难有一种包含着精神、社会、人格内涵的成就感的出现,只会觉得前头还有好多大山要翻,而且也是逼着你去翻。”石岸书说。

  当年轻人处于巨大的焦虑感中,往往通过偏离社会期待与自我期待的方式来应对,这是因为年轻人是一个具有很强能动性的群体,这也就是因焦虑而产生“丧文化”的原因。

  在石岸书看来,当代年轻人往往是两条路交织进行,“习惯性焦虑”与“偶尔丧一丧”。

  无论如何,影视剧的热播,引发人们的思考,在这一阶段看来,它已经做到了除流量外的成功,产生共鸣和触动,是现实题材的根本所在,较之曾经的一些时装剧来说,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

  有人注意到了《三十而已》片尾的彩蛋,那是一个城市街头的普通家庭,母亲做葱油饼,父亲送快递,儿子常安静地坐在三轮车上。他们偶尔与剧中的主角发生关系,但更多的是简单的生活。

  无论处于怎样的生活中,人们都有拥有快乐的权利。轰轰烈烈的生活可以快乐,平平淡淡的生活也可以快乐,不管什么阶层的人,努力在生活,都很美好。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