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楞严经是谁写的啊??

优艾设计网 https://www.uibq.com 2023-03-23 10:37 出处:网络 作者:PS教程自学
请问,楞严经是优艾设计网_平面设计谁写的啊大516 2022-01-30 09:58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楞严经,原藏于龙宫,胜龙菩萨到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希有,遂默诵而出
请问,楞严经是优艾设计网_平面设计谁写的啊
大516 2022-01-30 09:58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楞严经,原藏于龙宫,胜龙菩萨到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披阅之下,叹为希有,遂默诵而出,录呈印度国王,国王视其为国宝,严禁外流。般剌密谛尊者,弘法愿深,两次冒险,思送中国以求宏扬,不幸皆为关卡查禁。尊者乃费数年时间,以蝇头小字书于腊纸之上,剖膊藏于肉中,方得过关航海而来,于唐神龙元年抵达广州,随被房融请于制止寺,并将此经译成华文。

  《楞严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佛顶:楞严经又称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就是楞严咒,是一经之最要,故取大佛顶三字,领一经之名题。又佛顶最尊无上,喻此经之尊贵。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成就如来的秘密因地,修证成佛的究竟明了的义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诸菩萨的上万种的行持法门中,最为究竟坚固的、颠扑不破的至理。经:契理契机的经典,由凡夫到成佛的路径。

  楞严经关于自性真心的开示,是颠扑不破的至理,是万法万理之王,在世上最为希有难得!他灭除了我们无数劫以来,认物为已的颠倒妄想,从而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摸索修行,便了悟自性本体的清净法身。

  卷一

  一、圣众云集,波斯斯匿王请佛。

  二、阿难平等行乞,遭遇摩登伽女之难

  三、文殊领命救护,世尊征询心目所在

  四、阿难对自心的七种错误认识

  五、超越生死轮回,心须认清的两种根本

  六、妄想识心非是真心,乃生死流转之根本

  七、借盲人有心而喻灯同眼,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八、借客人不住而喻尘摇,现验见性常住无动

  卷二

  一、色身虽变而观河之见无改,显能见的自性,不会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断灭

  二、众生颠倒,妄认外物为自已,不知身心世界,都是真心所幻现

  三、真心自然没有生灭去来,而你的能见自性,同样也没有可还之处

  四、外境有大小、内外、远近之分,而见性却不会随着外境而有伸缩变化

  五、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真心所幻现,没有谁是真心、谁不是真心的问题

  六、能见的自性,不是自然而有,也不是因缘所生

  七、众生轮回世间,都是两种妄见所致: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

  八、能见的自性,不是合和而有,也不是不合和所生

  九、五阴元本就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卷三

  一、六入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二、十二处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三、 十八界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四、 地水火风空见识等七大种性,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五、 阿难说偈赞佛

  卷四

  一、把本觉妙明的体性妄立为所明的对象,就妄有了世界、众生、业果等三种颠倒的相续

  二、世界万象本是虚妄,实无生灭去来,更无相容与不相容、以及是心非心之说

  三、妄生本无因,妄灭亦无所从,但断三种相续之缘,狂心停歇就是正觉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真心

  四、发菩提心的第一种决定义理: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认清身中的五重浊乱,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五、发菩提心的第二种决定义理:汝等当弃捐诸有为相,审详烦恼根本,认清六根是众生与世界缠缚在一起的结系,使六根清净,伏归元真

  六、闻性不会随着声尘的生灭而有无,如果能弃生灭守真常,常光显现,就是无上正觉

  卷五

  一、根尘同缘,脱缚无二,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就是无漏的涅盘

  二、六根之结开解,一根之说亦亡,就能返归为清净的真心

  三、二十四位大弟子各自陈述所修行的法门

  卷六

  一、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二、文殊师利对二十五圣所修法门的评述

  三、断除杀盗淫妄,摄心入三昧

  卷七

  一、建立楞严道场的规则

  二、佛宣说楞严咒

  三、楞严咒的功德

  四、众生颠倒、世界颠倒的成因

  卷八

  一、修证三摩地,灭除颠倒的成因,必须经过的三种渐次

  二、从凡夫到成佛所要经历的五十五圣位

  三、内分外分的妄习,决定了众生在六道中升坠

  四、十习因与六交报是地狱的成因

  五、十种鬼道的众生

  六、十种畜生道的众生

  七、十种人道的众生

  八、十种仙道的众生

  九、欲界六天

  卷九

  一.色界天

  二、无色界天

  三、阿修罗道的众生

  四、总论七趣

  五、魔众扰乱修行者的原由

  六、色阴区宇不应执着的十种境界

  七、受阴区宇的十种错误认知

  八、想阴区宇的十种天魔

  卷十

  一、行阴区宇的十种外道邪见

  二、识阴区宇的十种偏差

  三、五阴的根本与灭除次第

  四、受持楞严经的功德


360U1348756964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交流 2022-01-30 09:59

何为伪?

一般说,佛经只要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即是真经。

如果按这种鉴别佛经真伪的标准,则楞严经是真经。

如果按经典必出佛祖之口,则恐怕连南传巴利文佛经也不能算真经。因为最早形成文字的佛经也是在佛祖灭度之后百余年才经由弟子们集结而成的。如果按这种标准,则楞严经可以归到伪经类了。

你吃饭能吃饱就成了,管他是东北大米还是泰国大米呢?

楞严能令你开悟就成了,你管他真伪呢?


小啦小白兔 2022-01-30 10:02

优艾设计网_设计

楞严经主要内容:

一、修学【安乐道】:

1、讲的是我们刚开始皈依佛门,我们依止的是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甚深广大的,我们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依止这一念的信心,开始积集善业,做很多护持三宝的慈善事业。

二、佛道之说:

1、学佛时间久了之后,我们觉得自己还可以再进步,就从安乐道转上了【解脱道】:我们开始很慎重的学习佛陀所宣说的经典、慢慢的开启心中的智慧,我们遇到人事的时候─【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不再随外在的环境而转,开始【把心带回家─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

三、所讲的,都是降服诸魔,制诸外道的,从一开始到终了,每一句都是诸佛的心地法门,每一句有每一句的用途,每一字有每一字的奥妙,都具足不可思议的力量,即使只念一字、一句、一会,或念全咒,都是惊天动地,所谓惊天地,泣鬼神,妖魔远避,魑魅遁形。

四、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M24****5652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交流 2022-01-30 10:04

楞严经说的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了什么是本来面目,就开悟了。说了万法的来龙去脉,也说了一些怎么修行的。所以这部经把真相呈现给我们,清清楚楚,修行原来如此。这就是终极真理,所以说楞严经是试金石、照妖镜、降魔杵,是佛教的骨髓、正法的代表。虚云大师、宣化上人、圆瑛法师这些前代的大师乃至历史上更久远的很多大师都推崇、弘扬楞严经,他们关于楞严经的开示都有,可以看。当代的印广法师也是弘扬楞严经的,优酷视频可以搜到,法师把楞严经讲活了,讲清楚分明了,讲彻底了,学习楞严经一定要看印广法师的讲记


乂Rain 2022-01-30 10:06

 佛经也称三藏经,最初是由释迦摩尼写成

  小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根据小乘佛教典籍的记载,印度佛教史上共

  菩提迦耶摩诃菩提寺释迦牟尼等身像

  举行过四次有名的结集。所谓结集,是指释迦牟尼[8] 入灭之后,由佛教徒所举行的回忆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论,并加以谈论、核实的会议。经过这四次结集,小乘佛教三藏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1.小乘佛教的第一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90天后,为了防止僧团中出现更多的比丘破坏戒律,大迦叶尊者[9] 召集500位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佛经的第一次结集。

  结集首先由优波离尊者 背诵了佛家戒律,形成《律藏》,全名为《八十诵律大毗尼藏》,由于书中每条戒律都是经过大众的询问和解答而确定的,所以被视为佛陀所亲制的戒律,为一切戒律的根本。之后由阿难回忆佛陀的教法,形成《阿含经》 ,这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对五比丘所授之法,其中包含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佛学的佛典。

  2.小乘佛教的第二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110年后,以耶舍长老 为首的700名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就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即十事)展开讨论,集会上少数有地位的长老判定十事为非法。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颇不信服,于是另举行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就此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

  3.小乘佛教的第三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226年后,在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阿育王推崇佛教,每

  释迦牟尼佛涅槃像

  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目犍连子帝须召集1000名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了《阿含经》。会后,目犍连子帝须将各派不同的论点整理出来,形成《论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论著,对佛教文献的丰富起了重要作用。

  4.小乘佛教的第四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674年后,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 (今克什米尔)举行了第四次结集,会上对以前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进行了总结,并对三藏作了注释。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形成《大毗婆沙论》 ,至此小乘佛教的三藏基本成型。

  大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在印度佛教史上,相传大乘佛教经典的出现与龙树菩萨有关。根据龙树菩萨的传记 ,龙树在出家受戒后,不到三个月就已经读完了小乘佛教全部典籍。后来,当他有一次路过雪山,在雪山的塔中遇见了一位老比丘,并从比丘那里得到了《摩诃衍经》 。虽然他仔

  法华经

  细阅读了《摩诃衍经》,仍未参悟佛法的奥义,因此他就在水晶房中静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这时大龙菩萨怜悯他的处境,就带他到海中的龙宫,并将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典传授给他。后来,龙树菩萨在参悟了《摩诃衍经》和诸部方等经典后,创建了中观学派,大乘佛教理论完全建立。

  我们将大乘佛教经典根据时间划分为早期大乘经和续出的大乘经,早期大乘经主要是由方等经发展出的《般若经》 、《华严经》 、《法华经》等佛教经典,而续出的大乘经主要是公元4~5世纪左右出现的《涅槃经》 、《胜鬟经》、《解深密经》 、《楞伽经》 佛教经典等......

  密宗三藏的的形成

  密宗是印

  大日经

  度佛教的最后形态,以《大日经》 和《金刚顶经》 为主要经藏。

  《大日经》形成于公元7世纪的中印度,相传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宣说的佛经。此经主要为众生开示了本有本觉曼荼罗,即众生本有的净菩提心,并宣讲了身、语、意三密方便等密宗基本教义,另外还介绍了曼荼罗、灌顶、护摩、印契、真言等密宗修行方法。

  《金刚顶经》是密宗金刚界的根本大经,相传共有10万颂。此经阐述了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终极善性理念,显示了宇宙真实的密法和密宗修行者的粗、细、微、精、妙诸脉,也阐明了即身成就、生命永恒的密宗要义。

  翻译过程

  汉文佛经的翻译有四个时期:东汉,初创翻译时期;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汉文佛经的翻译

  东汉明帝年间,朝廷派遣使者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 和竺法兰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不仅从西域带来了佛像,还带来了佛经。由于这些佛经是从印度传人的梵文经书,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将佛经翻译成了汉文。自此以后,中印两国的僧人来往不断,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10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部学说都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

  根据汉文佛经翻译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东汉,初创翻译时期。

  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 ,相传为

  摄摩腾

  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这是我国翻译梵文佛经的开始。

  东汉时期,大多数译经僧来自西域,其中以来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最为著名。这个时期,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还处于初创时期,还不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的经书也有很多问题,这时所译的经书大小乘并行,佛教在中国思想界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

  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译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译佛经转为官方翻译佛经。前秦初年,开始了官方组织的集体翻译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译场翻译佛经,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佛经翻译场。20多年后,西域人鸠摩罗什 在长安组织了官方译场,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译佛经。继鸠摩罗什之后,外国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被翻译出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译经高潮。

  唐代,全盛翻译时期。

  在唐代,梵文佛经得以全面系统地翻译,由官方组织的译经场规模更加宏大,组织更为完备。这时,以玄奘组织的译场最为著名,他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丰富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

  六祖坛经

  ,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的成熟,不但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和著述,而且还产生中国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典,即禅宗的《坛经》 ,汉文佛经的数量日益增加。

  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组织译场,恢复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中断了100余年的佛经翻译事业。

  自宋以后,佛经翻译逐渐减少,但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北宋开宝年间,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开宝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

  十大经典佛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 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 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 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 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 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 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 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 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 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 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6.《阿弥陀经》、7.《无量寿经》、8.《观无量寿经》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 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 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9.《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 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佛经的作用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读懂佛经

  基本结构

  佛经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经题、翻译者、正文、文体等几个部分。 其中,经题、翻译者、正文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文体是佛经的体裁。

  佛教经典虽然按内容来说有经、律、论之分,按派别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别,但这些典籍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它们是组成佛经的基本元素。

  经题

  经题是佛经的题目,一般由“人”(人名)、“ 法”(教法)、“喻”(譬如)三个元素组成。这三个元素经过排列组合,共有七种命名方式:

  以人名为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经名的《维摩诘经》;以教法为名的《大般涅槃经》 ;以譬喻为名的《梵网经》 ;以人名和教法为名的《佛说人王般若经》;以教法和譬喻为名的《妙法莲华经》;以人名和譬喻为名的《如来师子吼经》[38] ;同时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

  通过经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内容,也可以初步判断它是属于经、律、论的哪一部。

  经: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如《阿含经》。

  律: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律》、《o o o戒本》,如《四分律》 。

  论: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论》、《o o o疏》、《o o o释》,如《大智度论》 。

  另外,从经题我们还能大概判断佛经的派别,可以看出它是显教还是密教。

  显教佛经:大多能从经题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o o o律》、《o o o论》。

  密教佛经:无法从经题文字上看出内涵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教王经》、《o o o陀罗尼》、《o o o仪轨》。

  虽然我们通过经题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分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经题了解佛经的内涵。相传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时,光解释五个字的经题,就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经题是经文的纲领,如果要解说经文,必须先要了解经题的含义,所以高僧大德解说佛经时,都是先从经题说起,这也是解经的第一步。

  翻译者

  当初释迦牟尼说法时,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语,不立文字,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教写成巴利文的佛经。公元4世纪,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将巴利文佛经用梵文重新编写,是为梵文佛经。

  佛经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僧

  金刚经

  众所用的汉文佛经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译而来,由巴利文到汉文,佛经的翻译几经周转,再加上中印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文佛经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我们读到的佛经大多文字优美、不可增删,这个结果是经过中外200余位译师的10个世纪的努力方才完成。在梵文佛经的翻译中,主要以鸠摩罗什和玄奘所翻译的佛经流传最广。

  鸠摩罗什,他一生翻译了300多卷、近300万字佛经,影响深远。在语言和文风上,鸠摩罗什和他的译经团队一改以往佛经翻译过于朴实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优美,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现在我们看到的《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阿弥陀经》 等佛经,最为流传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以鸠摩罗什为界,中国的佛教

  鸠摩罗什

  翻译被分为两个时期,在他之前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旧译,自他之后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新译。唐代初期,因为汉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已经难以阅读了,这让当时的僧众倍感困惑。于是玄奘前往印度求法,并带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时期的佛学精华,在他回到长安后,他组织了译场对这些佛经进行翻译。由于玄奘通晓中印两国语言,他和他的团队所翻译的佛经更接近梵文经书的旨意,译场所设立的润文一职也保证了经书的可读性。

  正因为佛经的翻译者人数众多,水平各异,所以我们在阅读佛经时一定要注意翻译者,如果翻译者不同,同一本经书的内容就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理解。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金刚经》,从后秦到唐代,就有6种译本,其中,我们最常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其他版本就有些默默无闻了。


李海奇 2022-01-30 10:24

当属 平实导师了!建议您从淘宝上请购一套来阅读。

以下恭录 平实导师《楞严经讲记》自序,供您先看看:

《楞严经讲记》自 序

《楞严经讲记》是依据公元二○○一年夏初开讲《楞严经》时的录音,陆续整理为文字编辑所成,呈献给读者。期望经由此经的讲经记录,利益更多学佛人,藉以生起对大乘法教的仰信,愿意景行景从而发起菩萨性;亦藉此书熏习大乘法义,渐次建立正知正见,远离常见外道意识境界,得断我见。同时可由深入此书中所述法义的如实理解,了知常住真心之义,得离断见外道邪见;进而可以明心证真,亲见万法都由如来藏中出生,成为位不退之实义菩萨,亲自观察所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绝非常见外道所堕之神我。并能现观外道所堕神我,实由其如来藏所出生之识阴所含摄,不外于识阴范畴。乃至缘熟之时可以眼见佛性,得阶十住位中,顿时圆成身心世界如幻之现观,不由渐修而成,一时圆满十住位功德,或能得阶初行位中,顿超第一大阿僧祇劫三分有一 。如是利益读者,诚乃平实深愿。

然而此经之讲述与整理出版,时隔九年,岁月淹久,时空早已转易;当时为令学人速断我见及速解经中如来藏妙义而作简略快讲,导致极多佛性义理略而未说,亦未对部分如来藏深妙法义加以阐释,已不符今时印书梓行及流传后世之考量,不符大乘法中菩萨广教无类及显示胜妙真如佛性义理之原则。是故应当加以深入补述,将前人所未曾言之如来藏深妙法义中,可以梓之于文者,以语体文作了大幅度增删,令读者(特别是已悟如来藏者)得以前后再三阅读思惟而深入理解经义。由此缘故,整理成文之后,于润色之时特地作了补述及大辐度增删,令读者得以一再阅读深思而理解之,藉以早日转入菩萨位中,远离声闻种性;并能弃舍声闻法义之局限,成真菩萨。此外,本讲记是正觉同修会搬迁到承德路新讲堂时所讲,当时新购讲堂之录音设备尚未完善,更无录影设备,是故录音时亦有数次漏录情况,只能在出版前另以语体文补写,一并呈献给读者。

  大乘经中所说法义,单说如来藏心体者,已经极难理解,是故每令历代名闻诸方之大师难以理解,更何况《楞严经》中非唯单说如来藏心,实亦兼涉佛性之实证与内涵。如来藏心体对六尘离见闻觉知,而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佛性——则对六尘不离见闻觉知,却不起分别,亦非识阴觉知心之见闻觉知;欲证如来藏心体及眼见佛性者,修学方向与实证条件差异极大,苟非一一实证者,纵使读懂此经文义,亦无法实证之。何况此经文句极为精炼简略,今时人之文言文造诣亦低,何能真实理解此经真义?而欲证知经中所说如来藏心与佛性义,欲求不起矛盾想者,极难、极难矣!特以佛性之实证、内涵、名义,古今佛教界中所述纷纭,类多未知佛性、或未实证眼见佛性现量之凡夫所说者;如斯等人或读此经,必然错会而误认六识之见闻知觉性为常住之佛性;以是缘故,亦应讲解此经而令佛教界广为修正旧有之错误知见。

  然而此经中有时亦叙述如来藏具足令人成佛之体性,如同世亲菩萨所造《佛性论》之意涵,并非《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所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亦非此经中所说佛性——妙真如性——现量境界之实证真义;由是缘故,凡未亲证如来藏又未眼见佛性者,往往误会此经中所说十八界六入等境界相即是佛性境界,坠入六识之见闻知觉性中。是故九年前讲述此经时,已依此经所说佛性真义而略述之,并依此经所说第二月真义,略加旁述佛性之理;然未尽说,预留读者将来眼见佛性之因缘,故已隐覆佛性密意而略述佛性之义。藉此覆护佛性密意之宣演佛性方式,促使读者将来明心之后更有眼见佛性之因缘,得以渐次成熟;或于此世、或于他世,得以一念相应而于山河大地之上,亲见自己的佛性,顿时成就世界身心如幻之肉眼所见现量境界,不由渐修而得,一念之间顿时圆成第十住满心位之身心世界如幻现观。

  又,地上菩萨由无生法忍功德所成就之眼见佛性境界,能由如来藏直接与众生心相应;虽然凡夫、贤位众生之心仍不知已被感应,但地上菩萨往往已经于初次相见之时,即已感应其如来藏所流注之种子,由此而知彼众生往世曾与菩萨结下善缘或恶缘。未离胎昧之已入地菩萨眼见佛性时,具有如是功德,故能由此直接之感应,作出对彼凡夫位、贤位等菩萨应有之开示与因应,此即是三地以下菩萨随顺佛性以后,在无宿命通、天眼通之情形下,仍能妥善因应众生根性之缘由所在。如是,诸地菩萨于眼见佛性之后所得智慧,迥异十住菩萨之眼见佛性境界智慧,非十住位至十回向位菩萨所知。一切未眼见佛性而已明心之贤位菩萨,更未能知此。

  至于尚未明心而长处无明长夜中之意识境界凡夫菩萨,更无论矣!皆名凡夫随顺佛性。声闻种性僧人及诸外道,总将识阴六识之见闻知觉性错认为佛性,据以诬谤十住菩萨之眼见佛性境界,何况能知诸地菩萨所随顺之佛性智慧境界?唯能臆想而妄加诽谤尔。然诸佛所见佛性,又异于十地、妙觉、等觉;谓诸佛眼见佛性后,成所作智现前,能以五识各自流注而成就无量利益众生之事,化身无量无边,非等觉及诸地菩萨所能臆测。故知眼见佛性者,层次参差不一,各各有别,少闻寡慧者并皆不知,乃至已经眼见佛性之十住菩萨仍不能具知也!如是眼见佛性境界,则非此经之所详述者;故我世尊已于别经再作细说,以令圆满化缘,方得取灭而以应身方便示现进入涅槃。如斯佛道意涵,深邃难知,苟非已有深妙智慧者,难免误会而成就大妄语,或因难信而生疑,以致施以无根诽谤,未来舍寿后果堪忧;是故平实于此序文中预为说之,以警来兹,庶免少闻寡慧凡夫阅后恶口谤法,舍寿之后致遭重报。

  此外,时值末法,每有魔子魔民身披佛教法衣演述常见外道法,转易佛门四众同入常见外道、断见外道知见中;更有甚者,身披法衣而住于如来庙堂之中,实行印度教外道性力派——”坦特罗“佛教——谭崔瑜伽男女双身合修之意识贪触境界,夜夜乃至白昼公然宣淫于寺院中,成为彼等众人寺院中的公开秘密,唯独浅学信徒不知尔。如是邪说邪行,已经广行于末法时代之学密佛教寺院中,台湾海峡两岸亦皆已普及,极难扭转其势,岂符世尊法教真义而不违佛制戒律?身披僧衣而广行贪淫之行,堕落识阴境界中,岂能相应于真心如来藏离六尘贪爱之清净境界?眼见如斯末法现象,平实不能不喟叹末法众生之福薄:屡遇如是宣扬外道法之邪师而不自知,更随之暗地实修双身法而广违佛戒,日日损减自己每年布施众生、供养三宝所得福德。

更有甚者,一心追随邪师而认定邪法为正法,不知邪师每每身现好相,佯为实证及清净之人;学人由无明所罩故,以护法之善心而与邪师共同造下破法之愚行,将了义胜妙之正法谤为外道神我、外道自性见;亦将弘扬正法之贤圣谤为外道、邪魔,坐令邪师势力增广,导致邪法弘传益加普及。是则因于无明及名师崇拜,以善心而造恶业;然犹不能自知真相,每以坏法及谤贤圣之恶行得以成就,而沾沾自喜为护法大功焉,实可怜悯。今此经中,佛陀对此广有开示,读者若能摒弃以前追随名师所闻之先入为主观念,客观地深入此书中,一一比对佛语而能深细检验;然后一一加以深思,并依本经所说蕴处界功能本质及生灭性之现量加以现观,即可远离既有之邪见而转入正知正见之中;若能正确了知之后,益以正确之护法善行而积功累德,何愁此世无有实证如来藏而悟入大乘菩提之机缘?乃至福厚而极精进者,亦得眼见佛性而圆满十住位之世界身心如幻现观。

  末后,令平实不能已于言者:对于中国佛门中已存在百年及密宗已存在数百年之宗喀巴外道法因缘观及菩提道次第,亦应由此经义而广破之。谓百年来常有大法师遵循日本学术界中少数人的错误观点,一心想要以学术研究所得取代佛法特重实证的经中教义;而日本近代此类所谓佛学学术研究者,本质仍属基督教信仰者急于脱亚入欧而提升日本在国际上之学术地位,想要与欧美学术界分庭抗礼;于是出之以哗众取宠方式而极力批判佛教,冀离中国佛教而且上于中国佛教,于是乃有批判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教义之举------三十年前日本“批判佛教”学派于焉诞生。于是专取四阿含文字表相法义,并扭曲四阿含法义,宣演外道六识论为基调之因缘观,取代佛教四阿含所载八识论之因缘观,自谓彼之谬论方属真正佛法,主张一切法因缘生故无常,诬指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教义为外道神我。然而,如来藏属第八识,能出生外道神我,而法界中亦无一法可破坏之,此是一切亲证如来藏者皆可现观而证实之现量;外道神我则属第六意识或识阴六识,被如来藏所生,乃生灭法;一主一从,二者天差地别,焉可等视齐观?由此证知日本袴谷宪昭、松本史朗创立批判佛教之学说,纯属无明所言戏论,并无实义。

  六十年来台湾佛教则由印顺及其派下门人,奉行印顺源自天竺密宗之宗喀巴六识论应成派中观,采用基督教信仰者反对实证之西洋神学研究方法,曲解四阿含中所演八识论因缘观正理,刻意否定中国禅宗法教之如来藏妙义,贬为野狐禅及外道神我;藉此表相建立其不落“俗套”而异于传统佛教之“超然、不迷信”假象,然后佛光山、法鼓山、慈济追随印顺而奉行之。然而印顺派之思想本质,乃外道六识论之因缘观,近承日本不事修证之学术研究学说,远绍宗喀巴、阿底峡、寂天、月称、佛护等六识论诸凡夫论师;谓彼等因缘观外道如是主张:纯由根、尘作为因缘,即能出生六识:不必有本识如来藏持种,只藉六根六尘作为因缘即能出生六识。又主张意识常住不坏,公然违背圣教。如是外道因缘观,全违法界现量——违背现象界中可以现见之事实——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之事实,全违龙树中观之教示。

而印顺派所阐释之因缘观、应成派中观,正属龙树所破之他生与共生之外道因缘观;复又违背四阿含中处处隐说、显说之八识论因缘观——由第八识如来藏藉所生根尘为因缘,出生识阴六识(详见拙著《阿含正义》七辑之举述),本质正属外道六识论邪见之因缘观。今此《楞严经》中更出之以五蕴、六入、六界、十二处、十八界皆属如来藏妙真如性所出生之深入辨正,以九处征心八还辨见之细腻法义,令知“识阴六识不能自生,根不能独生识,尘不能独生识,根尘不能共生识,虚空不能无因生识”等正理,完全符契四阿含诸经所说义理,而更深入阐述正义。如是深入辨正已,阿含声闻道所述佛门因缘观正理即得以彰显,突显佛门八识论因缘观异于印顺及宗喀巴之外道六识论因缘观所在,则佛门学人即可远离外道因缘观邪见,疾证声闻菩提乃至佛菩提,终不优艾设计网_电脑技术唐捐诸人一世之勤修也!

  佛法特重智慧,是故成贤证圣而入实义菩萨位中,世世悦意而修菩萨道;或者舍寿后速入三涂永为凡夫而受苦难,多劫之中常与真实菩提绝缘,世世苦修仍不得入门,茫然无措;如是二类迥异之修学果报缘因,端在当前一念之中:是否愿意客观分辨,及实地理解诸方名师与平实所说法义之异同所在,不依道听涂说而盲从之,实即凭以入道或下堕之枢纽及因由也!愿我佛门四众弟子皆能冷静客观而深入比较及理解,然后理智而不盲从地作出抉择。审能如是,则此世即已建立修学佛道之正确方向;从此一世开始,佛道即能快速而悦意地修学及实证,非唯永离名义菩萨位,亦得永断三涂诸恶因缘,真成实义菩萨,何乐不为?

此书既然即将开始润色而准备梓行,于润色前不免发抒感想、书以为文;由是而造此序,以述平实心中感慨,即为此书印行之缘起。

  佛弟子 平实 敬序于竹桂山居 时值公元二○○八年春分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