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禁止上楼后,不少社区打算在楼下新建充电棚缓解充电难。本是便利居民的好事,却遭遇了不少梗阻。据报道,在一些社区,虽然不少人觉得楼下充电很方便,但担心噪声扰民以及潜在的消防隐患,都希望规划建设中的充电车棚离自己家远点。
既觉得有需要,又担心受影响,这般复杂心态在社区更新中并不少见。比如,管网老化失修、停车管理混乱、公共环境“脏乱差”等,确实影响生活品质,大家都期待更新改造尽快来到家门口。但与此同时,大家的诉求多元复杂,对同一问题,不同群体的紧迫感、受益程度、期望效果各不相同,其间还不乏矛盾之处。最典型的就是老楼加装电梯优艾设计网_PS百科,一层和顶层居民的需求截然不同,给改造工作带来巨大阻力。如果说利益冲突是多元化社会的必然,那么以什么原则加以协调才能达致公平,以什么方式主张权利才能凝聚共识,就很值得深思。
面对差异化诉求,相关方面首先要做好前期沟通,“有话好好说”“有事多商量”。新建电动车充电棚,噪音过大到底该怎么办?集中充电消防安全能否达标?凡此种种,其实并非无解,加装防火吸音板、升级充电棚消防配置等现成经验不少。社区更新为了居民,也依靠居民,相关方面若能积极沟通,把诸多“过程信息”唠明白、讲清楚,努力碰撞出“最大公约数”,就能很大程度消解工作阻力。
当然也有些时候,不管怎么协调,总有“死疙瘩”解不开。少数居民总是抱着一种“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的心态,到头来,一群人甚至几个人就能绑架群体的利益。这个意义上,在政府部门将工作做实做细的同时,广大居民也要做点自己的工作。一大关键就是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从公共利益出发想问题,善于换位思考邻里街坊的诉求有无道理。众口难调是现实,但同楼同小区就要“在一个锅里熬汤喝”,一定程度的妥协是必然。这份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寻求共识的关键所在。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才有人人共享、各得其所。相关方面多跑腿、多用心,广大居民多参与、多磨合,各方都拿出把事情向前推动的诚意来,惠及的也会是每个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