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ys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m 2022-05-04 21:18 (按照军法,不按指定时间到军营的,该如何处置?) 当斩
游吟的诗人 2022-05-04 21:20
《小止观》调和第四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真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著。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云何名调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疆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二调睡眠者。夫眠中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心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麤故。则心散难録。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与右?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分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优艾设计网_PS论坛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麤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次当闭口唇齿纔相拄著。舌向上腭次当闭眼。纔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四初入禅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
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麤。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后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能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五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
初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繋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宜安心向下。繋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夫入定本是从麤入细。是以身既为麤。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麤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二住坐中调三事者。行入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取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隐。中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息。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克。
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入心巽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揜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疆。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麤故。是名善入住出。
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麤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住而欲去
法华经云。此大从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_WeCh****452359 2022-05-04 21:25 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 楼主就不要扯这些没用的佛就是大骗子吃喝说佛祖留心开房说给女施主开光
360U3308674802 优艾设计网_设计百科 2022-05-04 21:26 万法皆为因缘假和之相,究其本体,是绝对的空性,所以安立个名言只是方便说法。(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体用一如。)过去、现在、未来,在每个时间的动点上,要透析实相,所谓实相,即是无相无不相。过去的法已经灭去了,未来的法还没有生起,现在的法也不会因为执著它就停止不改变,诸法无不是生生灭灭的假相,仁者,你要问哪个名字呢?(实在是万法皆空,无可言说啊)这个绝对的、永恒存在的、不生不灭的、不来不去的、不增不减的空性,既不是人、也不是龙、罗刹、非人等等,一切万事万物都只是暂时的四大五阴籍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假体,一切法的体性都是不可得、毕竟空寂的。能够为它命名的,体性一定是空,究其自性就是不可得。一切法空无自性可言,如果问它的本质是什么,想知道它的不变的名字是什么,真是说也说不出来。所以说,只要是提到生灭法、因缘法就是应众生根基方便而说法,籍由这个众生所认可的、能够接受的、能够理解的、假立的“法”而契入一佛乘的道理。如果非要问名字的话,仁者:我叫宝意,他叫宝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往昔世的名字)。南无阿弥陀佛
如烟绕梁 2022-05-04 21:30 优艾设计网_在线设计 主要是不能执著于表象,一切都是虚幻,名字之类的就是所谓的"色",色即是空。一旦你执着,便不能了解真谛。
昨夜长风之语 2022-05-04 21:37 释当阳,是和尚?你修的是什么法啊?建议你在没事的时候按南传《大念住经(又称四念处)》的方法修一下,到了三禅中,你可自寻佛祖十二圣谛,自然就明白了。看别人的回答终究是他人玩艺儿,挡不得饥饿的。否则一部《大藏经》说了几千年,了悟自性的又有几人?况且这里也写不下的。 先按上座部《四念处》修,那毕竟是佛祖亲传又由“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罗汉们鉴别后集结而成的,该法上手很快的,一般七天内就能见动静了。我认识一人三天修到三禅,因为是在家人,不敢继续修了,按该经说法,四禅就有可能成四果,之后就必须出家度人受供,否则就要死翘翘了。 到你了悟自性后再出来度人才好。否则众生向你这个盲人问路,有可能会把人引向地狱哦。 唐代以前众人多按上座部修,成就阿罗汉者每每听闻;之后多按大乘修,理念虽好却鲜有成就者,多半因为少走实证实修之路的缘故。 若嫌小乘之名不好听,建议你按大乘天台宗的《止观》修,上手虽比《四念处》优艾设计网_PS论坛稍慢,但终此一生有望了悟自性。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