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ytjy 2022-05-19 17:31 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该名为题的诗众多,以李益、王之涣、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3]
全诗读音
〖普通话朗读〗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编辑本段]李益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代
【作者】李益
【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作品简析
此诗出自《全唐诗》卷283_25,原题为《同崔邠登鹳雀楼》。诗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怀古之思,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
作者简介
李益
(748-827)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现存诗一百六十馀首。有《李益集》。[4]
[编辑本段]畅当诗《登鹳雀楼》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代
【作者】畅当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作品简析
此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畅当,河东人。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与弟诸皆有诗名。诗一卷。[5]
[编辑本段]三首《登鹳雀楼》比较评论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实在人NBA 2022-05-19 17:32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 唐朝王之涣
麦子971 2022-05-19 17:32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优艾设计网_设计模板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我真的好想吃 2022-05-19 17:40 白日依山尽 黄河优艾设计网_PS百科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鹊楼》是我最喜欢的古诗之一。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小姑给我留下的小学语文第四册的教科书中,就有这一篇课文。父亲就教我读,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配上精美的图画,让我暇想连篇。 一九八六或者八七年的时候,在我父母的朋友,也是我的同学杨德梅的家里看电视,当时17吋的熊猫黑白电视机,已然是很先进的了。电视上放了一首曲子,就是我学过的这首《登鹳鹊楼》,原来古诗也可以唱出来呵。是一个非常有磁性的男中音,至今也不知是谁演唱,总之,好听。电视的画面也是非常好看的风景,有黄河,有落日,不记得其中有没有楼了。 这篇课文在我的小学语文第四册第31课。 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的晚上从在镇上的四中回家,我在日记中写到: 今晚回家,路上稍寒。幸月光清爽,一片宁静。家中东院爷爷栽种的梨树上仍白花一片。 时光倒流,忆童年敬妹家鹳雀楼曲。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入大海,远眺连绵不断的中条山,夕阳在山,登高望远。(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七日日记) 多么宁静而又引人暇思的文字呵。 在于总的办公室的墙上,也挂有这首诗。很大气的感觉。 鹳鹊楼:据典籍记载,旧鹳鹊楼(今已不存)位于今山西省永清县西南方黄河中的小土山上,楼高三层,前方远处有中条山,下方为黄河,视野良好,相传常有鹳鹊来栖息,所以名为鹳鹊楼。 《登鹳雀楼》它不仅仅是一首诗,可以让人领略昔日大唐王朝诗人王之涣壮志凌云的胸怀走进他的梦幻世界,和他一起感受世间的苍穹;名而它更象一幅不老的国画:西下夕阳的余晖、奔腾黄河的水流、迭菪起伏的山脉、水天一色的景象。那样富有感染力,那样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它也是一坛千年老酒,喝一口品下,醇香四溢回味无穷,陶醉在其在,其乐无穷;更象人生一个前行的座右铭,是自勤勉励,奋发向上,登高望远的一曲华章。 鹳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它至金章宁明昌(公元1190年至1196年)年间还屹立如故,到元初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故址,据《蒲州府志》与《永济县志》记载:在蒲州城西南黄河州诸上。鹳雀楼所在地——山西省永济市,永济古称蒲坂,夏商周以前,尧和舜都在这里建都,这里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登鹳雀楼可以俯视“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置身其上,犹如楼在高空天际,“鸟在林梢脚底看”。鹳雀是一种鸟名,又名冠雀、观雀。似鹤而顶不丹,颈嘴皆长,全身色灰白,羽尾色黑。巢于高树,喜栖高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各有千秋,其它三楼在长江流域,唯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标志和象征。看见楼台亭阁,我们仿佛走进了中华文化的艺术殿堂,听见了历史前行的脚步声,用心灵在感受着盛唐文化的凝重,聆听诗人奋进的心声。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个神话,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个梦想,就是一个文化堆积的建筑物。一个楼台亭阁,就是一部档案,记载着昨天的故事;就是一个音符,谱写在中华交响乐的篇章中;就是一本书,书写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卷中。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只有二十字,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但一开口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表,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关于作者,我那时念的书上,没有署上作者的名字,我从老师的教辅书上看到,就在课文标题旁写上“王之涣”三个字。 王之涣,字季陵,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生于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享年五十五岁。生性豪放不羁,所作诗文也像他的人一样气势豪迈,热情奔放。他所作的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深受大众喜爱,为世所传诵,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齐名。因为他不喜欢科举功名,所以他的生平也就不大为人所知,只能从其墓志铭中认识这一位“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量,倜傥有异才”的诗人。据说他作的诗很多,可惜只有六首绝句流传下来,收录在《全唐诗》中,其中以《登鹳鹊楼》与《出寨》(又名凉州词)最为有名。
360U3073332589 2022-05-19 17:45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优艾设计网_平面设计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wsj3014 2022-05-19 17:51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该名为题的诗众多,以李益、王之涣、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3] 全诗读音 〖普通话朗读〗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 李益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代 【作者】李益 【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作品简析 此诗出自《全唐诗》卷283_25,原题为《同崔邠登鹳雀楼》。诗歌的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怀古之思,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怅。 作者简介 李益 (748-827)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现存诗一百六十馀首。有《李益集》。[4] [编辑本段]畅当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唐代 【作者】畅当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作品简析 此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畅当,河东人。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与弟诸皆有诗名。诗一卷。[5] [编辑本段]三首《登鹳雀优艾设计网_PS问答楼》比较评论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