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问答问一下梅落繁枝千万片的作者是谁啊?
linawang08 4小时前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论坛 作者是冯正中. 题目是《鹊踏枝》. 内容: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琛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友情出演你的故事横行九州sad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 4小时前 冯延巳 (903-960)五代南唐词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孙晓娜_864 4小时前 优艾设计网_PS论坛 南唐诗人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sdsh666 4小时前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出自五代冯延巳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优艾设计网_电脑技术掩泪思量遍。
我若不离不弃一个忧伤的美男子等 4小时前 鹊踏枝 梅落繁枝千万片 作者:冯正中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琛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我有时讲得特别详细,是因为词这种体式毕竟有其特殊之处,它和诗有所不同,因为诗一 般都有题目,说明得很清楚,而且内容方面广,有多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可是词一般都 写伤春怨别,内容都差不多,其间的分别是微妙的,不容易辨别的。试拿这首词来讲,他 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表面看来这根本不用讲,都是明白的字 句,而且跟别人的诗词也有相近似的地方,“梅落繁枝千万片”和杜甫的《曲江二首》的 “风飘万点正愁人”颇为相近,“学雪随风转”和李后主的“砌下落梅如雪乱”也颇为相 近,第一句同是写花飘千万片的零落,第二句同是写落花之如雪,然而在传达情感的质量 和姿态上却实在有很大不同。 先看这首词第一句“梅落繁枝千万片”,“梅”是一种美丽高洁的花,“落”是花的凋零 飘飞,但他不只是说梅落,而是说所有枝头上繁茂的梅花都零落了,“梅落”是一般的写 法,加上“繁枝”则是深化的写法,是言其凋零的数量之众,所以他又写飘落的花瓣是“ 千万片”。冯正中的词沉郁的感情份量是沉重和深厚的,“犹自多情”,“多情”二字用 得好,“犹自”二字则使其好上加好了,这都是正中词盘旋沉郁的地方。梅花已经凋谢而 不甘心零落,就在飞下来的时候还是这样多情,这正是冯正中性格的表现,他“日日花前 常病酒”都“不辞镜里朱颜瘦”,饶宗颐说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是到他零落之时都不肯放弃的感情,所以我们不管他写的是什么,无论是 “病酒”还是“落梅”,都传达的是他对待人生的感情的态度,不管爱的是国家,还是事 业、学问,总之是一种执著的鞠躬尽瘁的精神,这是冯正中词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到了 千万片零落时尚“犹自多情”,这还不够,他说是“学雪随风转”,是在那零落飞下的瞬 间也要显现出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的在空中回旋起舞,“学雪随风转”,按照修 辞学来说是拟人化,其实花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主见,它无所谓学与不学,说它 有学的意思,是把它看作有人格、有思想、有主观意志的,所以它才去“学”。然而说梅 花学习是一种拟比的写法,却仍非这首词的最妙之处,它的妙处在于他传达的一份感情, 所以李后主“砌下落梅如雪乱”也是写的落梅的众多,而冯正中的“学雪随风转”则具体 表现了“犹自多情”四个字蕴含的面对无情之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姿质。这三句全从 落梅写起,其间没有一件写人事,但却传达了人之感受,后面才写到了人事,是“昨夜笙 歌容易散”,笙歌离得很远了吗?是十年,抑或二十年,都不是。苏轼有悼亡诗云:“十 年生死两茫茫”,因为是十年生死的隔绝,有十年的长久。而现在冯正中所写的不是十年 的长久,而就是昨夜的笙歌,仅有一夜之隔也如同十年一样,只要一件事件过去了,就一 去不返永不再回,无常的消失都是短暂的,即便是昨夜的笙歌也长逝永没了,这才是可怕 的不可挽回的事情。对于消逝的哀伤和惋惜,冯正中就用这么平常的几个字深刻的表现出 来了。 晏小山有两句词说:“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那人生美好的往事如春天的一场梦,秋 空的一朵云,匆匆的消失了。所以冯正中接着写的是“酒醒添得愁无限”,今日酒醒之后 便增添了许多哀愁,因为昨日的笙歌已经完全无存了。晏小山的一首词:“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同是酒醒之后什么也不存在了。然而晏小山的这首词跟冯正中的词又 有一点不同,晏小山上半阕写得很好,而下半阕则把这种惆怅的感情指实了。往事消失, 酒醒之后惟有那高锁的楼台,低垂的帘幕,他那梦中的往事是什么?他说是“记得小苹初 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词很美,但却落到了 对一个现实形象的怀念之中。冯正中词与晏小山词不同,和韦端已词也不同,就是因为他 不做这样落实的叙写,而且这两句词与前面的“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繁花之易落与笙歌之易散相互衬映,便产生了兴发感动的作用,就 变成了一种感情的基本姿态,因为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写的 不是简单的人事,而是以落梅拟人化的感情表现出他对待人生用情的基本形态。“昨夜笙 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则将这种执著缠绵的态度提升起来,达到了更高层次,使“ 昨夜笙歌”现实的人事和“梅落繁枝”这花的形象都有了象喻的意味,那欢乐和美好的事 情都这般的无情和短暂,也就不是仅指昨夜笙歌和繁枝落梅了,而是有了除此之外更深更 广的意蕴了。词人和诗人本身并不一定有这样的觉悟,但这却是诗词的微妙之处,作诗写 词是自己都做不得主张的事情,冯正中所以写出这样深刻的词来,也是他自己的性格身世 和南唐的国势种种历史及环境因素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就冯正中自己而言,他的身世和经 历本身是一件非常痛苦和不幸的事,然而有许多最美好的东西却都是在不幸和痛苦中成全 的,只要一个人有美好的品质,在挫折失败之中都可以磨炼出光彩。我要说明的是冯正中 是从磨难的不幸中加深着对人生的体认,也深化着自己的作品的。 下半阕的开端“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我在讲上首《鹊踏枝》的“ 河畔青芜堤上柳”时不是说他写景兼有比兴之意么,我也曾经举了有人批评陶渊明的诗“ 凡是景语,皆是情语”,可见凡是内心非常敏锐,有深厚感情的人,他对自然界景物的感 受一定有深刻、悠远的意味,冯正中的“楼上春山寒四面”就是有“深意”的。第一是“ 楼上”,第二是“春山”,第三是“寒”,不仅是寒,而且是来自四面之寒,每一个字都 在起着作用。“楼上”是不平凡的地方,王国维在讲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便是 “昨夜西风局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古人常常“登高作赋”,是登高远望之时 心中更有深远的怀思之情。他在楼上看到的是“春山寒四面”,楼上本已是高处不胜寒了 ,更何况春寒料峭,四面的春山都散发出逼人的寒意,站在楼上久久凝望,而四围入目者 尽是寒冷的春山,则作者的身心无不在孤寂凄寒的包围之中了。 《古诗十九首》有句云:“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古诗十九首》的每一首都带著 深远的感兴和丰富的含意,诗人为什么要去写这又高又长、连绵不断的城墙,就因为他被 这一份分离隔绝的感觉所触动。诗人如此写,尽管他对自己何以如此写没有清楚的理智的 认识,却在感受上有着敏感。冯正中写词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南唐中主李 璟就曾问过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微妙的是这些诗人词人把这些短暂感 情的触动写了下来,而且还触动着千百年以后的读者,这便是中国诗歌之妙处。欧阳修的 一首词写道:“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他说我看见平原的草地的尽头处是 春山,而我所怀念的行人则还远在春山之外。中国的诗人词人之所以养成这么敏锐的感受 ,古人的那些诗话词话之所以能掌握前人那些精华的最微妙的感觉,就因为他们彼此之间 有共同熟悉的感受和联想。 正因为有此联想,冯正中写“楼上春山”也正是由于在楼上凝望之时被春山所阻隔,凝望 是第一层感觉,春山的隔阻是第二层感觉,先有望远之情才有春山之隔。冯正中说“楼上 春山寒四面”,不是偶然的,是他对人生的一贯态度,上一首词里他写有“独立小桥风满 袖”的句子,同样孤独地抵御著四面吹来的寒风,而且在寒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冷中,冯正中从来不逃避,所 以他又写道:“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表现了他在高楼上凝望之久。“征鸿”在讲温 词时我们讲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也引过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排成人字飞行,而且可以传书,代表了多种相思怀念的感情,而且“征”字给人漂 泊已久的感觉。词人满怀希望的久久瞻望,所有的征鸿都飞过去了,没有一只停留下来, 此时冯正中所要传达的感受便与温飞卿所写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一样,其心中的怅惘哀 伤可以想像。现在我们得注意这首词的层次,当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 随风转”,把景色写得这样清楚的时候,应该是白天,那“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 无限”,从昨夜笙歌到今朝的酒醒该不是很晚的时候,可是当他说“过尽征鸿,暮景烟深 浅”,那已经是日落之时,这里于暗中交待出他在楼上伫立凝望的时间之久。 到了黄昏,“苍然暮色,自远而至”,有一首题名为李白的小词写道:“暝色入高楼,有 人楼上愁。”暮色笼罩,到处都烟霭迷蒙,一切都模糊不清了。“烟深浅”三字写暮景, 描述出远浓近浅,暮霭迷蒙的画面,从而使一种如醉如迷的感情溢于言表。至于这种能促 使词人在楼上久久凝望而不愿意离去的感情之源,则正是结尾二句的“一晌凭栏人不见, 鲛绡掩泪思量遍。”“一晌”二字,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泽》解释为“指示时间之辞, 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引秦少游《满路花》词之“未知安否,一晌无消息”,乃是 “许久”之意,又引冯正中“一晌凭栏”,以为是“霎时”之意。我不同意他对冯正中这 一首词中的“一晌”的解释,如果说“短暂”之意,晏殊的“一晌年光有限身”是说短暂 的年华和有限的人生,这个“一晌”可能是短暂的意思。还有李后主的“一晌贪欢”也该 是短暂之意。可是冯正中的“一晌凭栏人不见”之“一晌”绝不是短暂的意思,从“梅落 繁枝千万片”写起,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凝望,一直到“过尽征鸿”,这是多么长久 的时间,多么长久的凝望,多么长久的伫立,怎么会是“霎时”的意思呢? 所以我不同意张相将冯正中这“一晌凭栏”之“一晌”解释为“霎时”之意,这不是我一 定要这样讲,而是冯正中的词本身表现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是无法抹煞的。我长久的等待 却没有见到我所怀念的那个人,不过冯正中所写的并不是确实的人物,这里虽有一个“人 ”字出现了,但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韦庄词中的人可以让我们猜测到“红楼别夜”的 美人,或者是被王建召入宫中的姬妾,而冯正中的妙处则是尽管他说出“人”来,却可能 仍不是实指的人,而是他心中一份长存永在的相思怀念的感情,他所思念的是什么? 以前有人批评《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一首,说这首诗中传达的感情是“空中 送情,知向谁是”,他有一份感情,他希望这份感情有一个投注和收获,但是不可得,他 一直为一种惆怅之情所控制,他不是说“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吗,所以他说的这个“ 人”根本没有办法实指。他所盼望的人在宇宙天地之间是否实有,我们不需要知道。总之 ,他是有一种期待怀思怅惘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使他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远近之溟 漠中凭栏久望的缘故。最末句“鲛绡掩泪思量遍”,“绡”是丝织品中最薄、最柔细、最 透明的品种,传说中海里有一种鲛人,一半像鱼,一半像人,它可以织出五色的丝织品来 ,是为“鲛绡”。吴文英有词云:“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抒鲛绡和泪织”,中国古代诗人 说到“鲛绡”时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我们先要说纺织,女子的纺织代表着一种非常纤细绵 密的感情,所以鲛人的纺织本身就有一种多情的意味在里面,而鲛人的传说更有一点动人 之处,那就是它不仅能纺织出五彩的鲛绡,鲛人还可以滴泪化作粒粒美丽的珍珠。词人们 写“鲛绡”时就是带着这么多背景和联想写出来的。我们现在才能体会到冯正中的“鲛绡 掩泪”所传达出来的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因为“鲛绡”二字包含有这么多情的传说,而他 就是用那个会泣泪成珠的鲛人所织的绡巾来擦拭着他的泪痕,他为什么用“掩泪”而不用 “拭泪”呢?“掩”、“拭”二字都为仄声,平仄并不违背词的格律,因为“拭”字写得 比较落实,擦干了就完了,而“掩”字是女子一种缓慢多情温柔持久的姿态。“鲛绡掩泪 思量遍”,是尽管我所期待的人一直没有出现,但我的思量却是无尽无休的,这正体现了 冯正中缠绵郁结的感情特色的本质,我们不需要把它比附南唐的政治,更不需要把它比附 什么现实的本事,这仅是表现了作者所特具的一种感情的本质,而冯正中之所以具有这种 本质,正是由于他本身的性格和后天的遭遇两方面所合成的。
童晴 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 4小时前
linawang08 4小时前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论坛 作者是冯正中. 题目是《鹊踏枝》. 内容: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琛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友情出演你的故事横行九州sad 优艾设计网_Photoshop百科 4小时前 冯延巳 (903-960)五代南唐词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孙晓娜_864 4小时前 优艾设计网_PS论坛 南唐诗人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sdsh666 4小时前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出自五代冯延巳的《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优艾设计网_电脑技术掩泪思量遍。
我若不离不弃一个忧伤的美男子等 4小时前 鹊踏枝 梅落繁枝千万片 作者:冯正中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琛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我有时讲得特别详细,是因为词这种体式毕竟有其特殊之处,它和诗有所不同,因为诗一 般都有题目,说明得很清楚,而且内容方面广,有多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可是词一般都 写伤春怨别,内容都差不多,其间的分别是微妙的,不容易辨别的。试拿这首词来讲,他 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表面看来这根本不用讲,都是明白的字 句,而且跟别人的诗词也有相近似的地方,“梅落繁枝千万片”和杜甫的《曲江二首》的 “风飘万点正愁人”颇为相近,“学雪随风转”和李后主的“砌下落梅如雪乱”也颇为相 近,第一句同是写花飘千万片的零落,第二句同是写落花之如雪,然而在传达情感的质量 和姿态上却实在有很大不同。 先看这首词第一句“梅落繁枝千万片”,“梅”是一种美丽高洁的花,“落”是花的凋零 飘飞,但他不只是说梅落,而是说所有枝头上繁茂的梅花都零落了,“梅落”是一般的写 法,加上“繁枝”则是深化的写法,是言其凋零的数量之众,所以他又写飘落的花瓣是“ 千万片”。冯正中的词沉郁的感情份量是沉重和深厚的,“犹自多情”,“多情”二字用 得好,“犹自”二字则使其好上加好了,这都是正中词盘旋沉郁的地方。梅花已经凋谢而 不甘心零落,就在飞下来的时候还是这样多情,这正是冯正中性格的表现,他“日日花前 常病酒”都“不辞镜里朱颜瘦”,饶宗颐说是“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是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是到他零落之时都不肯放弃的感情,所以我们不管他写的是什么,无论是 “病酒”还是“落梅”,都传达的是他对待人生的感情的态度,不管爱的是国家,还是事 业、学问,总之是一种执著的鞠躬尽瘁的精神,这是冯正中词表现出来的一种境界。到了 千万片零落时尚“犹自多情”,这还不够,他说是“学雪随风转”,是在那零落飞下的瞬 间也要显现出美丽的姿态,要学那雪花轻盈的在空中回旋起舞,“学雪随风转”,按照修 辞学来说是拟人化,其实花是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主见,它无所谓学与不学,说它 有学的意思,是把它看作有人格、有思想、有主观意志的,所以它才去“学”。然而说梅 花学习是一种拟比的写法,却仍非这首词的最妙之处,它的妙处在于他传达的一份感情, 所以李后主“砌下落梅如雪乱”也是写的落梅的众多,而冯正中的“学雪随风转”则具体 表现了“犹自多情”四个字蕴含的面对无情之陨落所不甘丧失的美好的姿质。这三句全从 落梅写起,其间没有一件写人事,但却传达了人之感受,后面才写到了人事,是“昨夜笙 歌容易散”,笙歌离得很远了吗?是十年,抑或二十年,都不是。苏轼有悼亡诗云:“十 年生死两茫茫”,因为是十年生死的隔绝,有十年的长久。而现在冯正中所写的不是十年 的长久,而就是昨夜的笙歌,仅有一夜之隔也如同十年一样,只要一件事件过去了,就一 去不返永不再回,无常的消失都是短暂的,即便是昨夜的笙歌也长逝永没了,这才是可怕 的不可挽回的事情。对于消逝的哀伤和惋惜,冯正中就用这么平常的几个字深刻的表现出 来了。 晏小山有两句词说:“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那人生美好的往事如春天的一场梦,秋 空的一朵云,匆匆的消失了。所以冯正中接着写的是“酒醒添得愁无限”,今日酒醒之后 便增添了许多哀愁,因为昨日的笙歌已经完全无存了。晏小山的一首词:“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同是酒醒之后什么也不存在了。然而晏小山的这首词跟冯正中的词又 有一点不同,晏小山上半阕写得很好,而下半阕则把这种惆怅的感情指实了。往事消失, 酒醒之后惟有那高锁的楼台,低垂的帘幕,他那梦中的往事是什么?他说是“记得小苹初 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词很美,但却落到了 对一个现实形象的怀念之中。冯正中词与晏小山词不同,和韦端已词也不同,就是因为他 不做这样落实的叙写,而且这两句词与前面的“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繁花之易落与笙歌之易散相互衬映,便产生了兴发感动的作用,就 变成了一种感情的基本姿态,因为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写的 不是简单的人事,而是以落梅拟人化的感情表现出他对待人生用情的基本形态。“昨夜笙 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则将这种执著缠绵的态度提升起来,达到了更高层次,使“ 昨夜笙歌”现实的人事和“梅落繁枝”这花的形象都有了象喻的意味,那欢乐和美好的事 情都这般的无情和短暂,也就不是仅指昨夜笙歌和繁枝落梅了,而是有了除此之外更深更 广的意蕴了。词人和诗人本身并不一定有这样的觉悟,但这却是诗词的微妙之处,作诗写 词是自己都做不得主张的事情,冯正中所以写出这样深刻的词来,也是他自己的性格身世 和南唐的国势种种历史及环境因素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就冯正中自己而言,他的身世和经 历本身是一件非常痛苦和不幸的事,然而有许多最美好的东西却都是在不幸和痛苦中成全 的,只要一个人有美好的品质,在挫折失败之中都可以磨炼出光彩。我要说明的是冯正中 是从磨难的不幸中加深着对人生的体认,也深化着自己的作品的。 下半阕的开端“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我在讲上首《鹊踏枝》的“ 河畔青芜堤上柳”时不是说他写景兼有比兴之意么,我也曾经举了有人批评陶渊明的诗“ 凡是景语,皆是情语”,可见凡是内心非常敏锐,有深厚感情的人,他对自然界景物的感 受一定有深刻、悠远的意味,冯正中的“楼上春山寒四面”就是有“深意”的。第一是“ 楼上”,第二是“春山”,第三是“寒”,不仅是寒,而且是来自四面之寒,每一个字都 在起着作用。“楼上”是不平凡的地方,王国维在讲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便是 “昨夜西风局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古人常常“登高作赋”,是登高远望之时 心中更有深远的怀思之情。他在楼上看到的是“春山寒四面”,楼上本已是高处不胜寒了 ,更何况春寒料峭,四面的春山都散发出逼人的寒意,站在楼上久久凝望,而四围入目者 尽是寒冷的春山,则作者的身心无不在孤寂凄寒的包围之中了。 《古诗十九首》有句云:“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古诗十九首》的每一首都带著 深远的感兴和丰富的含意,诗人为什么要去写这又高又长、连绵不断的城墙,就因为他被 这一份分离隔绝的感觉所触动。诗人如此写,尽管他对自己何以如此写没有清楚的理智的 认识,却在感受上有着敏感。冯正中写词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南唐中主李 璟就曾问过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微妙的是这些诗人词人把这些短暂感 情的触动写了下来,而且还触动着千百年以后的读者,这便是中国诗歌之妙处。欧阳修的 一首词写道:“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他说我看见平原的草地的尽头处是 春山,而我所怀念的行人则还远在春山之外。中国的诗人词人之所以养成这么敏锐的感受 ,古人的那些诗话词话之所以能掌握前人那些精华的最微妙的感觉,就因为他们彼此之间 有共同熟悉的感受和联想。 正因为有此联想,冯正中写“楼上春山”也正是由于在楼上凝望之时被春山所阻隔,凝望 是第一层感觉,春山的隔阻是第二层感觉,先有望远之情才有春山之隔。冯正中说“楼上 春山寒四面”,不是偶然的,是他对人生的一贯态度,上一首词里他写有“独立小桥风满 袖”的句子,同样孤独地抵御著四面吹来的寒风,而且在寒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冷中,冯正中从来不逃避,所 以他又写道:“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表现了他在高楼上凝望之久。“征鸿”在讲温 词时我们讲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也引过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排成人字飞行,而且可以传书,代表了多种相思怀念的感情,而且“征”字给人漂 泊已久的感觉。词人满怀希望的久久瞻望,所有的征鸿都飞过去了,没有一只停留下来, 此时冯正中所要传达的感受便与温飞卿所写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一样,其心中的怅惘哀 伤可以想像。现在我们得注意这首词的层次,当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 随风转”,把景色写得这样清楚的时候,应该是白天,那“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 无限”,从昨夜笙歌到今朝的酒醒该不是很晚的时候,可是当他说“过尽征鸿,暮景烟深 浅”,那已经是日落之时,这里于暗中交待出他在楼上伫立凝望的时间之久。 到了黄昏,“苍然暮色,自远而至”,有一首题名为李白的小词写道:“暝色入高楼,有 人楼上愁。”暮色笼罩,到处都烟霭迷蒙,一切都模糊不清了。“烟深浅”三字写暮景, 描述出远浓近浅,暮霭迷蒙的画面,从而使一种如醉如迷的感情溢于言表。至于这种能促 使词人在楼上久久凝望而不愿意离去的感情之源,则正是结尾二句的“一晌凭栏人不见, 鲛绡掩泪思量遍。”“一晌”二字,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泽》解释为“指示时间之辞, 有指多时者,有指暂时者”,引秦少游《满路花》词之“未知安否,一晌无消息”,乃是 “许久”之意,又引冯正中“一晌凭栏”,以为是“霎时”之意。我不同意他对冯正中这 一首词中的“一晌”的解释,如果说“短暂”之意,晏殊的“一晌年光有限身”是说短暂 的年华和有限的人生,这个“一晌”可能是短暂的意思。还有李后主的“一晌贪欢”也该 是短暂之意。可是冯正中的“一晌凭栏人不见”之“一晌”绝不是短暂的意思,从“梅落 繁枝千万片”写起,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凝望,一直到“过尽征鸿”,这是多么长久 的时间,多么长久的凝望,多么长久的伫立,怎么会是“霎时”的意思呢? 所以我不同意张相将冯正中这“一晌凭栏”之“一晌”解释为“霎时”之意,这不是我一 定要这样讲,而是冯正中的词本身表现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是无法抹煞的。我长久的等待 却没有见到我所怀念的那个人,不过冯正中所写的并不是确实的人物,这里虽有一个“人 ”字出现了,但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韦庄词中的人可以让我们猜测到“红楼别夜”的 美人,或者是被王建召入宫中的姬妾,而冯正中的妙处则是尽管他说出“人”来,却可能 仍不是实指的人,而是他心中一份长存永在的相思怀念的感情,他所思念的是什么? 以前有人批评《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一首,说这首诗中传达的感情是“空中 送情,知向谁是”,他有一份感情,他希望这份感情有一个投注和收获,但是不可得,他 一直为一种惆怅之情所控制,他不是说“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吗,所以他说的这个“ 人”根本没有办法实指。他所盼望的人在宇宙天地之间是否实有,我们不需要知道。总之 ,他是有一种期待怀思怅惘的感情,这种感情正是使他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远近之溟 漠中凭栏久望的缘故。最末句“鲛绡掩泪思量遍”,“绡”是丝织品中最薄、最柔细、最 透明的品种,传说中海里有一种鲛人,一半像鱼,一半像人,它可以织出五色的丝织品来 ,是为“鲛绡”。吴文英有词云:“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抒鲛绡和泪织”,中国古代诗人 说到“鲛绡”时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我们先要说纺织,女子的纺织代表着一种非常纤细绵 密的感情,所以鲛人的纺织本身就有一种多情的意味在里面,而鲛人的传说更有一点动人 之处,那就是它不仅能纺织出五彩的鲛绡,鲛人还可以滴泪化作粒粒美丽的珍珠。词人们 写“鲛绡”时就是带着这么多背景和联想写出来的。我们现在才能体会到冯正中的“鲛绡 掩泪”所传达出来的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因为“鲛绡”二字包含有这么多情的传说,而他 就是用那个会泣泪成珠的鲛人所织的绡巾来擦拭着他的泪痕,他为什么用“掩泪”而不用 “拭泪”呢?“掩”、“拭”二字都为仄声,平仄并不违背词的格律,因为“拭”字写得 比较落实,擦干了就完了,而“掩”字是女子一种缓慢多情温柔持久的姿态。“鲛绡掩泪 思量遍”,是尽管我所期待的人一直没有出现,但我的思量却是无尽无休的,这正体现了 冯正中缠绵郁结的感情特色的本质,我们不需要把它比附南唐的政治,更不需要把它比附 什么现实的本事,这仅是表现了作者所特具的一种感情的本质,而冯正中之所以具有这种 本质,正是由于他本身的性格和后天的遭遇两方面所合成的。
童晴 优艾设计网_设计客 4小时前
冯延已
《鹊踏枝》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冯延已 ,五代南唐著名词人,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