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艾设计网

听四位美术指导聊聊 《人生之路》《人世间》等剧里的“老”门道?

优艾设计网 https://www.uibq.com 2023-04-14 08:35 出处:网络 作者:PS教程
从《人世间》《大江大河》《山海情》到最近热播的《人生之路》,近年来,诸多当代题材电视剧的场景和道具获外界赞许。它们就像无形的手,把观众瞬间拉回至那个或熟悉、或陌生,但真实存在过的上世纪70、80、90年代。

从《人世间》《大江大河》《山海情》到最近热播的《人生之路》,近年来,诸多当代题材电视剧的场景和道具获外界赞许。它们就像无形的手,把观众瞬间拉回至那个或熟悉、或陌生,但真实存在过的上世纪70、80、90年代。但与此同时,观众对年代戏美术愈发严苛的审美,也让丝毫的年代违和感都会被倍数放大。例如《他是谁》中的柏油路、出版年份穿越的优艾设计网_设计LOGO书籍,就曾被网友截图调侃90年代查着查着案还能“穿越”回现代。

如何避免时代性“穿帮”?充满年代感的场景都是怎样搭建的?不同年代的老物件又有何“门道儿”?日前,新京报记者采访《人生之路》美术指导刘勇奇,《人世间》美术指导王绍林,《山海情》美术指导王竞,《大江大河》第一部(下文称《大江大河1》)美术指导邵昌勇,揭秘当代题材剧美术如何经得起“放大镜”观剧考验。

《人世间》周家场景设计图。受访者供图

建窑洞、掘河道、挖地窝子……

老场景全靠“从无到有”搭建

近日收官的《人生之路》的选景工作历经近五个月时间。

该剧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大部分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陕北偏僻的村子“高家沟”以及其附近的小城镇。刘勇奇从事美术工作几十年,曾为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于无声处》等担任美术指导。在他看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戏是非常难做的。“因为现在的城镇发展建设比较快,即便有些未拆除的老建筑,也都装修改造得面目全非了,现成可利用的环境太少了。”

据悉《人生之路》剧组曾从陕北到西安,跑遍了清涧附近的十多个县城,最终才确定了现在的美术地域,并“从无到有”搭建起了一座清涧影视城。刘勇奇说,清涧影视城主要是还原上世纪80年代的陕北县城环境。设计定稿后,美术团队与当地施工单位历经了近6个月才搭建完成,随后置景专业工人再进行做旧等效果处理以及整体的剧情装景。

《人生之路》场景。

其中,难度最大的还是“马店小学”场景。作为男主角高加林(陈晓饰)人生之路的重要经历,马店小学虽然只有几集戏份,但剧组却在黄河边的高崖上搭建起了一片窑洞群,“这不仅仅是一个农村小学,更像是一片不知何时留下来的古迹,这部戏讲的就是一群黄河儿女的人生之路,这个小学校就是面朝着壮阔的黄河,背靠着黄土高原。这是剧本里没有提示的,是我们在看到这个地方产生的这个想法。”

《人生之路》中,张嘉倪饰演的黄亚萍在马店小学跳舞。

美术团队用了当地的石材,并聘请当地石匠来打造原汁原味的窑洞建筑群。该场景中要有院子、有教室,有生活区,有高有低;要充分利用窑洞的拱形结构,增加纵深关系。这样的设计也给当地石匠带来了一些难度,“因为这种有高有低、一个洞套着一个洞的形式跟传统的窑洞搭建不一样,所以搭建过程中我们也是与当地工匠充分沟通,想尽各种办法,才呈现出现在的样子。”刘勇奇说。

同样跑遍大半个中国选景的还有《大江大河1》。作为一部聚焦改革开放先行者们的当代题材剧,《大江大河1》塑造了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位典型人物,三个人所处场景的区分度也极高,例如宋运辉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学生代表,毕业后进入化工厂工作,因此他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学校、工厂;而作为集体经济代表的雷东宝,则是在村里带领村民致富,每天都在条件简陋的村镇里工作,奔赴在村大队部、砖窑、小厂子之间……“牵扯的层面比较多,场景比较琐碎。最终我们定在安徽的马鞍山,宣城的泾县,还有江苏的南京,北京等很多地方拍摄。”邵昌勇表示。

《大江大河1》场景。

其中,仅雷东宝所在的“雷家村”,剧组就走遍了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多个省份。邵昌勇坦言,随着农村改造和发展,目前几乎很难寻找到符合上世纪80年代样式的村落,“而且雷家村在剧中是从7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变化。即便现实中我们找到了这么一个村子,村民们也不一定同意我们不断地来回改造。”最终,美术团队只能在安徽某个大山下的河床上“从无到有”全新搭建了一个村子。邵昌勇透露,起初这里就是一片相对平整的土地,在相关部门的允许下,美术部门在河床挖出了一条河道,沿河搭建了大队部、雷东宝家、老书记家等,然后划分出村道、打谷场……

从无到有搭建的“雷家村”。

而村子布局完成后,邵昌勇发现这里竟然没有树,“农村没有树是不成立的。而且小树还不行,显不出来这个村的历史。”于是美术团队又用吊车从其他地方运过来几棵特别大的树,移栽在“雷家村”里。据悉,剧中打谷场原本就是一片空地,那棵出镜率颇高的老树就是临时“搬家”到这里的。

以新换旧的方式“回收”老物件

“包浆”都要做出“高仿”

《人世间》播出时,周秉昆(雷佳音饰)家出镜颇多、颜色花哨的“炕柜”令不少年轻观众感到好奇:“为什么床那么挤还要放这么大一个柜子?”

实际上,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很常见的家具——“炕琴”。古色古香,样式漂亮;由于它造型酷似钢琴,又放在火炕上,所以被称为“炕琴”。据报道称,当年东北农村的炕琴大多由实木制作,宽度与火炕同宽,高度接近棚顶;通常分为上下两节,上面放被褥,下放衣物。当年谁家能有这样的家具,那都是值得炫耀的事。

还原度极高的物件,就像时代的引路人,可以瞬间将观众拉回至那个看似遥远的故事之中。但对美术团队而言,时隔五十多年再去寻找这些物件犹如大海捞针。“因为这段生活对很多中老年人而言历历在目,但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些东西基本都涤荡没有了。我们只能努力利用脑海中的记忆,以及查阅大量图片、文字资料来寻找、制作、复原。”王绍林坦言。

《人世间》场景。

他以《人世间》中的组合柜为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组合柜不仅有“组合”,中间还有一些隔断;柜门只能是玻璃的,卡在缝中来回推拉。一些老人还会用油石沾上水在玻璃上拉一些纹路,用来美化生活。而柜体的胶合板上也有烙铁烫的花,或者一些用椴木、乌木组合成的木头花纹。但这些柜子样式早在90年代就被淘汰掉了——后来的组合柜大多都是烤漆的,被刷得锃亮;柜门大多也是木头所制,柜子的分割工艺也和过去完全不同。

面对这些市面上近乎“失传”的老物件,美术团队通常会先拜访取景地当地的老百姓家,通过购买或者以新换旧的方式“回收”。“首先要看是不是那个年代,然后看品相好不好。假如年代对了,东西也不一定都能用,也得选最有代表性的造型。”王绍林说。像《人世间》中部分烫花家具、手绣门帘、炕琴上放的线毯等,都是从老百姓家收的。

《人世间》周家的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

《山海情》《大江大河1》《人生之路》等剧也都曾遍地走访老百姓家“回收道具”。比如《人生之路》中的炕桌、箱柜、农具,甚至门窗,这些历经岁月甚至几代人使用过的东西,都是从老百姓家找到的,“这样的东西带出的生活质感,是无可比拟的,在画面里才能营造出实实在在的80年代陕北农村环境。”刘勇奇说。

《人生之路》墙上贴的花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

王竞在跟随《山海情》导演采风时,也顺路收集了不少老乡家里沿用多年的老物件。大到剧中水花的拖车、村民的家具,小到厨房里的厨具、墙上的奖状、年画、糊墙用的花布等,都是和老乡“以新换旧”得来的“宝贝”。像李大有(尤勇智饰)家的挂历就是留了二十多年的老物件。王竞说,那个年代的农村有很多如此“时髦”的挂历,上面印着跑车。在他看来,这样的道具即便去复制,还是会有一种“假”的感觉,“因为它没有包浆,没有真正使用的感觉。收来的真实的东西,它本身的使用痕迹就已经在了,这是能够还原真实质感非常重要的手段。”

而《大江大河1》中雷东宝的家甚至都是“收”的。邵昌勇透露,当时道具组每天都骑着三轮车去老百姓家里拜访,宣城周边的村落几乎都被逛遍了。某天他们在一个村里看到了一间老房子,无论大小、规模、布局,都符合剧中雷东宝家的设计。房主已经多年不居住在这儿了,于是便卖给了《大江大河1》剧组。美术团队将这间老屋子拆了,每个材料编上号,然后几乎原封不动地移建到“雷家村”。此外,雷东宝的摩托车,邵昌勇也费劲找了好久,“因为摩托车太老了,没有人开了,太破的也不行,修不起来,最后我们从山东一个地方找到了剧中这辆摩托车。”

但有一部分老道具还是要靠制作。例如《人世间》的墙面。王绍林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砖墙都是格格楞楞的,有岁月风化的痕迹,绝不能做成平整的;棚顶都是先用纸糊,然后再刷石灰水;还有烟囱接口的部分,大多是用报纸糊上,下面用铁丝吊起来大小不一的坛坛罐罐,为的是接烟油子,避免它嘀嘀嗒嗒掉到衣服上洗不掉……

王绍林说,他对团队的要求是“修旧如旧,做旧如旧”,行话说就是“高仿”,从造型、器型,甚至包浆,都要够味儿。

故事横跨几十年

场景和道具也要不断“生长”

王竞从事美术工作十余年,但至今为止,《山海情》仍是他参与的年代戏中工作量最大的。

在王竞看来,这部戏的工作量大并不在于场景数量多,而是不断的“变化”。《山海情》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西海固贫困人口吊装移民到闽宁镇的故事,“闽宁镇在脱贫攻坚事业的快速推动下,十几二十年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美术也要体现出每个阶段不一样的状态。”

例如,村民们最早在西海固住的是窑洞房;搬到金滩村的戈壁滩后,变成挖地窝子临时居住;直到生活变得好起来,大家又陆续打土砖坯,从土垒房到盖砖房……此外,吊装移民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像马德福(黄轩饰)一样早来的移民,家里很早就盖了砖房;而像水花(热依扎饰)这样后来的移民,别人可能都已经盖完土房了,她还在挖地窝子。“整个村落场景的‘生长’顺序是不一样的,我们拍摄的时候也不会顺着拍,而是根据演员档期、天气变化或者整个统筹计划跳拍。所以美术有时不仅要‘生长’村子,可能还要往回捯。”王竞坦言。

《山海情》地窝子建造过程。受访者供图

据悉,《山海情》中金滩村所在的戈壁滩是剧方借用的贺兰山脚下的一个靶场,内部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土地状态。美术团队从挖地窝子开始搭建。但后面剧情中的砖房,就不是用真正的砖垒起来的了,而是用专业置景骨架先搭建起轮廓,再制作出砖面效果。当剧情需要土房时,美术就在砖面外盖一层硅胶翻制的土坯,随时可拆。这样就实现了以影视技术手段,相对快速地实现同一场景从土坯房到砖房,从砖房再到土坯房的“无缝转化”。

《山海情》随着剧情进行的场景改变。受访者供图

相较《山海情》近二十年的“生长”,《人世间》《情满四合院》等作品中将近四五十年的时间跨度,对美术而言更是一次“重新回顾人生”的过程——每个年代潜移默化的改变,都要体现在作品的细枝末节。

王绍林表示,当年《人世间》的大基调是“十年一大变”。“真正的日子,每一天都在变,但影视还原是很难的。所以我们最终把它浓缩至十年,大到家具、陈设,小到屋里的炉子、筷笼、墙面,里里外外都要变。这样可以更明显地表现时代特征。”

他以“光字片”举例,这片棚户区在当年算得上是“城市顽疾”,几十年拆不掉,因此场景的主结构、外观变化并不大。但像周家的内部陈设,光是墙面贴的画报、宗堂的陈设,就有好几套不同样式:上世纪70年代,家里宗堂摆的大多是毛主席像,挂着毛主席诗词,墙上贴的是样板戏、年画等;80年代改革开放后,宗堂挂着的标语就变成了邓小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墙上也开始挂上明星挂历和奖状;而到了90年代后,一切更是翻新了模样。

包括周家用的烧水炉子,70年代的炉子全是铸铁的,搭配着火钩子、炉灰铲、火筷子等,既能烧开水做饭,又能冬天取暖;八九十年代则变成了煤油炉,是焊接的,外面还刷着苹果绿颜色的漆,更具装饰性;而90年代后,大家就陆续用起了煤气灶……

“生活的物件如岩层一样,每一层都证明岁月的过程。”王绍林说。

“放大镜”式观剧对美术是良性促进

让当地人看到落泪,是我们的成功

《人生之路》播出后,剧中一闪而过的“冰峰汽水”曾引发讨论:那个年代的陕北农村到底有没有冰峰汽水?如此细节的讨论,可佐证观众对美术的高度关注,以及互联网时代观剧习惯的改变——当观众视角从电视机转移至电子屏幕,可以随时暂停、放大、截图,“放大镜”式观剧逐渐成为流行趋势。即便只是虚化一笔的,或没有任何剧情意义的置景、道具,如今都无法脱离观众的“法眼”;可能存在的丝毫瑕疵,都会成为被指责“跳戏”的关键。

“不管导演拍没拍到,只要是存在于拍摄场景里的我们都要用心做。”在王绍林看来,不经意间的每一个细节的真实,都是对观众的尊重。比如仅是《人世间》中的筷笼,道具团队就准备了很多种;毛巾必须是有丝网的,因为那个年代天天洗得都快透明了也不舍得扔。《情满四合院》中房子的墙面必须做出格格楞楞的肌理,再一点点刷外层,就像做浮雕一样;柱子连烧带砍,一定要展现出风化后斑驳的裂纹、爆皮……“现在好多年代戏,‘包浆’按我的要求都不合格,一看就没有岁月感。就像一把壶,用了50年和用了10年绝对不一样。”在王绍林看来,美术就像烹饪一道菜,不仅要色香味俱全,还要“进味儿”,外面外观好看了,但是不进味儿,东西包浆不到位,都不能叫做真实。

《情满九道弯》场景布置。受访者供图

《情满四合院》大杂院场景图,受访者供图

如今,王竞每做完一部剧都会关注弹幕,甚至希望观众能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拿放大镜去看作品是好事,它反向给我们这个行业监督和推动,让我们下一部戏更去关注细节。”

王绍林犹记,《人世间》主演萨日娜第一次来“周家”,忍不住拿手机一直四处拍摄。她说,自己小时候的房子就是这样的,好像穿越回当年一样,要把照片发给妈妈看。“这些细节,每一点你都做到了,演员们也会认可的,他们就能有代入感,而不是似是而非,观众不信,演员演起来也不投入。”

《山海情》置景期间也曾有不少当地居民闻讯前来。不少年轻人带着父母和爷爷奶奶来围观。其中曾有一位当年的移民户,一下车看到“金滩村”,他就忍不住流下眼泪。他告诉王竞,这个场景太真实了,让他一下想到了当时那个年代。“当时我们一下子心里有底了。如果说影视的技术手段,就是用假的去还原真实,但即便是假的,却能够让真正经历过那一段生活的人,真的身临其境,这个是我们工作上的成功。”

新京报记者 张赫

校对 赵琳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